看似受约束 实则变简单
在以往,村民去医院看病时往往有些盲目,不知道到哪里看、看哪个科,走了不少冤枉路。不仅如此,三级医院往往一床难求,常常遇到没有床位、需要亲友陪护、找专家难等看病难的现实问题。
现在,参保人员首先要到村医、社区医生那里报到,看似多走了一步,但是,医生可以建议你看哪个科室、哪个医生,并与二级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根据病情,可以转到浦南、东方、仁济等大医院,比自己直接去看病要顺利得多。
刘老伯是新农合参保人员,今年70多岁,也是南新团队全科医生郭海英的签约病人。今年年初,他给郭医生打了个电话,说自己早上买菜回来,有点胸闷,走路气短。郭医生听后请他到医院做个心电图,结果显示刘老伯心脏下壁严重缺血,但还没有到完全梗塞的状态。
郭医生马上和仁济医院取得联系,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将刘老伯直接送进了导管室。此时,刘老伯的右冠状动脉已经狭窄到90%,一旦发生心肌梗塞,后果就非常严重。如果是按照以往的就诊程序,刘老伯到人满为患的大医院去排队、检查、付费,可能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郭医生分析说:“支付方式改革后,村民看病必须从下到上逐级转诊,看起来受了约束,实际上并没有增添麻烦。”
初诊找村医 观念大不同
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吉祥认为,新农合支付方式的改革,就是要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让社区成为参合农民健康、医疗费用的守门人。要做到这一点,第一级守门人——村卫生室和村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住卫行村的王老伯患脑梗后已经两三年,身体很瘦弱,可是血压一直很高,达到了180/100毫米汞柱,在村卫生室调整了三四种高血压药物,无法将血压降下来。要是在以往,王老伯就去大医院看了,可是村医王国良向他建议说:“还是先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吧,那里有680种基本药物。”果然,经过药物调整,王老伯的血压最终降了下来。
“农民的就医观念,和城里人、大医保的参保人员不一样。”土生土长的北蔡人王国良道出了其中奥妙,“他们看病习惯到卫生室,和医生很熟悉,依从度高,彼此非常了解。而且,一个村医平均管理100多个村民,管理对象比较少,可以深入沟通。”平时,村民们隔三差五就到村卫生室来测血压、测血糖,王国良还不忘招呼一声:“常来啊,免费的。”
“感情处在前面,没有病的时候关心他,建立医患互信,到了有病的时候,病人自然会来找你。平时不管不问,生病后怎么会来找你?”林吉祥说道。
八成留社区 节约上千万
“改革一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数增加了10%,参保人员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都留诊在了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不到两成的疑难、需要手术的病人才会转诊到二级或三级医院。”浦东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主任陆国荣介绍说,“社区医生、村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也体现了改革的初衷。”
在实施新农合基金支付改革以前,基金支出持续上涨,而在支付方式改革后,遏制住了上涨的势头。据统计,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基金预付指标为2.96亿元,实际支出约2.87亿元,比年预算节约了3%,达1200万元左右。
浦东新区卫生局局长孙晓明认为,支付方式的改革,使得基层医疗机构从注重治疗向注重预防改变,医生和农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真正的全科医生不仅要管健康还要管费用,将有限的医疗费用使用得最合理,为真正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
本报记者 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