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支持:俞沨怡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心理学硕士
刘勇 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实习督导主任
杨浦区复馨社工师事务所总干事
专家调查档案
在上海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达到82.13岁的今天,你有没有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过计划?82.13岁的期望寿命意味着,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在退休后,晚年的预期生存时间有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如果是摆在一个孩子面前,我们多半会给他制定丰富的发展计划,但是老年人呢?
【事件回放】
90岁的汤欣荣,已经在花冲养老院住了3年。她有7个孩子,可自从住进来后,子女们极少露面。“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对她的子女似乎毫无效果。
51岁就守寡的汤欣荣,生活的重心早就转移到子女的身上。早年因为家境窘迫,她曾外出讨饭,只为了能把子女拉扯成人。然而,3年多来,几个子女在看望她的问题上,你推我我推你,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一个都不来,连除夕都是她一个人在养老院过的。“我想他们,他们不想我。”汤欣荣把子女不常露面的原因归结为自己“老了,不能干活了”。
(来源:市场星报)
A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不可忽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老年人除了一般的生活需要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心理需要,这主要包括:健康、依附、支持、和睦、尊重、支配等需要。刘勇表示,在这些心理需要中,比较重要的有三个:首先是健康的需要,人到老年,最担心的是疾病、衰老、死亡等问题,严重的会出现恐惧心理。第二是依存的需要,老年人需要的生活照料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关心照顾,虽然保姆和养老机构的护工、医生等能提供相关的服务,但是他们不能替代的是子女的地位,老人从子女的身上更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安全感。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提出过一个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依附理论(或称依恋理论),即个体会寻求与他人的亲密,并且当此人在场时就会感到安全的一种心理倾向。虽然这个理论多用于婴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但是在老年人中一样存在这种心理。虽然养老机构提出护理员对老人要像亲人,也不乏一些护理人员对老人照顾周到,但毕竟护理人员只是将老人作为工作对象,无法替代亲生子女。很多老人长期见不到自己的子女,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其实就是缺乏依附所导致的安全感降低的表现。第三,是支持性的需要,大量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感觉到安全感的缺失还在于心理支持的缺乏。刘勇说:“在一次社会工作服务的宣传活动中,在咨询服务的群众中就有近一半的人来询问关于独居老人的服务问题。有的老人坦言非常害怕自己死了好久都没有人知道。显然,很多老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单一的,除了子女便再无其他的支持了。”
B
适应老年生活从接受“我不能”开始
老年阶段可能是人生中最多无奈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压力就是如何处理“我不能”。俞沨怡举例说:“人都有基本的生理需求,吃饱穿暖,如果有严重的疾病,或者年纪太大生活自理困难,那么,单靠自己可能就无法满足吃饭的需求。人都有社交的需求,包括友谊、爱情及亲情,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老人在退休后,生活圈子迅速地缩小,一些昔日的朋友、同事、同学想要碰面聚聚,也常常会受困于交通不便等因素。老人最容易也最希望得到的就是子女的情感,但此时子女正多半处于事业冲刺期,还要忙着结婚生子置业,对于他们来说,这正是人生最多压力的阶段,常常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老人。因此,我们看到老年阶段实际和幼儿阶段一样有很多的自我无力感。”
俞沨怡指出,进入退休状态时,心理调整很重要,“这就跟进入婚姻恋爱期的适应一样。老人要学会适应,这种适应包括了自我的接纳———我们接受人生的必经阶段,接受那些‘我不能’。接纳代表着平衡,代表着能够适应自己的状态。然后,在接受‘我不能’的同时告诉自己‘我能做些什么’。这是自我接纳的同时,积极地认知。‘我能做些什么’,是一句着眼于现在的认知,首先肯定现在碰到的困难以及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之后,它促动我们去考虑未来我可以做到什么以改善困难。”
C
幸福晚年要未雨绸缪
中国人喜欢说“养儿防老”,这一中国社会的集体潜意识中透露出老人对于子女的期待。所谓的“防老”,包涵了物质、安全、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但是,从需求层次来看,儿女能为老人做的只是一部分,比如情感支持、物质的保障,其他的很多需求要靠老人自己去完成,比如社交的需求。
俞沨怡建议说:“老人可以走出家门,去报名老年大学的课程,去参加社区、街道的活动,老人要打破我做些什么——比如我不喜欢跳舞,不喜欢晨练——的观念,要有我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认识朋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和社会支持系统的观念。”
此外,俞沨怡也提醒尚未步入老年期的人们未雨绸缪。在业余时间,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既可以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也可以让自己在退休后,更容易找到新的生活重心。很多老人抱怨孩子不来看望自己,和自己之间没有情感的沟通,这在俞沨怡看来,也是可以“未雨绸缪”的。“回想一下当年自己是怎样养育子女的?是不是在养育子女时就是注重物质满足,想着把孩子带大就行了,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情感沟通?如果父母是以这样的方式养育孩子的,那么,孩子与父母的交往模式也就形成了——当父母年老时,他们认为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有吃有喝就可以了,或者请个保姆照料就算尽责了。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发现,童年的时候父母怎么教导我们的课业,在我们面对困难时候怎么对待我们,帮助我们的,到我们大了,他们老了,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也会下意识地用这样的方式对他们。这是潜意识的关系模式。”
刘勇则表示,“常回家看看”入法,虽然尚缺乏强制的约束力,但是其所倡导的这种社会规范却是法律的一次进步。子女们在赡养老人的时候,除了一般的生活层面,更应关注他们的精神层面,多回家走走,多和父母说说自己的情况,可以降低他们的焦虑。如果不能常回家,不妨多一些电话的问候,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配偶或孙子女,让老人感受到家人的交流。
此外,刘勇还指出,社会层面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益于老年人的活动,特别要关注那些不经常走出家门的老人。目前杨浦区正在试行的“携手夕阳——社区独居、空巢长者关怀计划”就是希望通过调整社区内已有的老年活动,吸引社区内的老人走出家门,在社区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这是很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