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多日的酷暑天给本已人满为患的沪上三级医院火上浇油,医务人员甚至要加班至凌晨与深夜。细究各三级医院的总计多达数十万的日门诊量的具体诊治内容,绝大部分是普通的呼吸及消化道感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人员齐备、设备俱全的一级医疗机构门可罗雀。每每被人问及“偏好三级医院”的原因,得到的回答不外乎是“大医院放心”或者“他们都说这个医院好”等。无独有偶,每年夏季也是学生的升学季,追求“最好”的择校之风也越来越盛。
对大医院和名校趋之若鹜的行为放在过去不无道理,当时,因诸多原因确会导致相关行业各级机构间资源配置不均,但随着国家持续加大对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的投入,这一问题明显改善,许多一二级医疗机构及非重点小初高学校里同样拥有不少经验丰富、水平一流的人才。如此大背景下,每每只求“最好”的所谓“最好”心态仍愈演愈烈,作为被服务方的老百姓也应反思。
“最好”心态体现出部分人因缺乏了解导致的对较低级别的医教机构的习惯性信任缺失,而这种信任缺失,显然已伤害到了很多较低级别医教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尊心,这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将是不堪承受的巨大资源浪费。不仅如此,严重过度的门诊来院人数无法让专家将精力集中到大病难病的研究及治疗,在此情况下,三级医院也不得不指派经验相对较少的住院医师承担基础诊疗工作。因此,“最好”心态值得审视,还应理性就医、客观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