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大师克莱默,几次来沪开音乐会,不知为何没有感动我。他的传奇似乎停留在唱片和影碟中。不久前他携大提琴家德瓦瑙斯凯特、钢琴家陈萨,在东方艺术中心的一场音乐会,轰动全场。
克莱默的特立独行乐坛皆知。在音乐会前的乐迷见面会上,谈起他跟传奇大师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学琴8年的经历,当年大卫表示,跟他学琴可以,但一切都要听他的。但大卫很快就发现,克莱默不是一个听话的学生。学了六七年后,大卫对克莱默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的同行,你要按照自己的方法走。师生俩从分歧走向理解。
克莱默的曲目量从古到今,非常宽泛,而又与众不同。比如他很少拉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因为别人拉得太多了,他就拉《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还录制了唱片。对肖斯塔科维奇,克莱默应该最有发言权了,但他觉得别人都在拉老肖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他就去拉老肖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并录制唱片。直到最近,他才开始拉“肖一”。
克莱默尤其对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倾注了巨大的精力。比如出生于1919年的俄罗斯作曲家魏因伯格,短暂的一生经历坎坷,受尽磨难,而且有人认为他的音乐有模仿肖斯塔科维奇之嫌。克莱默经过细心研究,认为这是个“冤案”,魏因伯格在当代音乐中有着独特价值,他要为魏因伯格“平反昭雪”,于是近年来在世界乐坛大力推广魏因伯格的作品,这次他就演奏了魏因伯格的《第三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现代音乐语汇表达了奇幻的内心独白,真有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意境:“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音乐会上半场还有陈萨独奏的海顿《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三人合作的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悲歌”》。前者浅唱慢吟,小桥流水,清新淡雅;后者情感浓烈饱满,但配合似乎稍欠默契。
下半场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使音乐会达到了巅峰状态,三人配合默契(大提琴稍微弱些),我们听到了克莱默那招牌式的销魂蚀骨般的琴声,呼吸、造句、音色、气息,美妙至极,令人陶醉;陈萨的钢琴松弛自然,触键漂亮,气韵生动,音色迷人,其酣畅的即兴性令我想起法国钢琴大师阿尔弗雷德·柯尔托;德瓦瑙斯凯特的大提琴不温不火,甘当绿叶,自然融入在整体中。返场两曲,《幽默探戈》《遗忘》(皮亚佐拉),都是克莱默最为拿手的曲目,尤其是《遗忘》,用一位乐迷的话来说:听得我都不想离开音乐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