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有城名,街有街名,连胡同弄巷也是各有其名的,皆属地名类,归政府的地名办公室管。譬如北京,一大堆的这胡同那胡同,有传统地名的延伸,也有晚近的命名,像什么兵马司胡同、麻状元胡同、辟才胡同、官帽胡同、银碗胡同、东厂胡同、船板胡同、丰盛胡同、富强胡同、史家胡同、小杨家胡同……海了去,饱含无数历史掌故,充盈着京派文化的阵阵韵致。
其实上海的里弄,亦然,只是形成时间没有北京的胡同那么久远,19、20世纪才有,却体现了上海特有的民居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海派文化紧密相系。严格意义上的弄堂,大约是上海所独有的。这一排排三四层的连体楼房群,一直与成千上万上海市民的生活息息关联。无论上世纪初以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建筑为特色的老式里弄,还是四十年代崛起、西风为主的新式里弄,弄堂终究是弄堂,跟京城那一方方自成体系、一色平房的胡同格局迥异。至于弄坊之名,南市老城厢内还留存部分中国式旧名外,大都是城市拓展,租界、华界兴起后出现的,西区、杨树浦、虹口、闸北,这就不能不烙上了民国时代的印记。或呈西方文化特征,或仍贴有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标帜,名字起得风雅。
粗粗算来,居地周边加上早先印象里一些弄堂的老名,还真是有点意思的。如云裳村、四明村、四维村、岐山村、愚谷村、金谷村、陕南村、淮海坊、花园坊、万宜坊、树德坊、大同坊、安定坊、涌泉坊、田子坊、步高里、建业里、渔阳里、慎成里、孝友里、逸邨、宁邨、怡邨、甘邨、华邨、愉园、懿园、福园、卫乐园、安乐新村、爱棠新村、茂龄新村、国泰新村、中南新村、大陆新村、新康花园、上方花园,等等,不一而足。上海还有一种外侨或社会上层人士居住的纯西式公寓大楼,内居几十户,好比立体的弄堂。早先它们的数量远少于遍布四方的弄堂,但起名也是颇见雅趣,费了番心思的,诸如河滨大厦、登云公寓、西湖公寓、集雅公寓、开文公寓、瑞华公寓、枕流公寓、培文公寓。
可见,近代上海人对居住的环境及其名义,其实是十分在意的,既有对设施、位置,也还有氛围的要求,讲的就是一个文化内涵,取名无非标示一个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人不就好将自己的居所称作什么居、斋、阁、楼、屋吗?不事张扬,未见虚饰,稳重、宁静与淡定中,透着它的品位,这是一种颇可细忖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而反观当下,同样的居址取名,怕就有点不敢恭维了。报纸电视广告栏,整日价铺天盖地压来的又是些什么呢?日趋现代化的房地产楼盘,不过就是新一轮成批生产的住宅,哪怕一楼或数楼,也要气昂昂地号为“广场”,又是“豪苑”、“豪宅”,动辄还以“欧陆风情苑”、“国际花园”自诩,唯恐旁人不识其大、其洋、其奢,此外仿佛就没词儿了。这与先人留下的那些弄堂老名相较,高下立判,倒是很值得今天的人们好生回味,琢磨一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