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清攻叙“利与弊”
由于白宫已明确表示不派地面部队进入叙利亚作战,同时军事干涉叙利亚的行动规模也被控制在“有限”程度,因此登普西和参联会必须体察上情,突出武装干涉的准确性,重点打击叙政府军的“关键节点”,如军营、雷达站、导弹和化武存放地乃至重要人员的住所,从而帮助叙反对派赢得战场主动。
据美国CNN新闻网发布的消息,美军在东地中海方向部署的数艘伯克级驱逐舰以及未公开的攻击核潜艇,均配备有大量战斧巡航导弹,外加停泊在阿曼湾和阿拉伯海的两支航母战斗群,理论上能对叙利亚发起中等强度的“外科手术”式打击。登普西曾在写给国会议员的信中称,美国军方有能力在最短时间内摧毁叙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空军,剥夺其战场控制权,改变已持续两年半的叙利亚内战的平衡,使其向反对派武装倾斜,但他又提醒国内的政客们,主动武装介入叙利亚战局未必有利于保护美国利益,因为美国还没有看上一个能送进大马士革宫殿的“代理人”,盲目的军事介入很可能让美国反受其害。由此看来,登普西是难得的“政治将军”,既懂作战,为白宫决策层提供足够的军事选项,同时又为不谙战争的政客们提出需要防范的风险,“勿谓言之不预也”。
更重要的是,登普西向美国国会和白宫明确指出打击叙利亚所可能带来的“大国冲突”风险。他在9月3日表示,如果美国对叙利亚动武,俄罗斯极有可能会加大对叙利亚的军事援助,从而使局势复杂化,“有一些迹象显示,他们(俄罗斯)已向叙利亚政府保证,如果我们破坏,他们则可以填补(叙军的装备损失)”。据悉,与美国一起支持叙反对派的沙特曾向俄罗斯伸出橄榄枝,希望用多达150亿美元的对俄军购换取莫斯科放弃支持巴沙尔政权,但俄总统普京一口回绝,强调支持巴沙尔是“原则性问题”。
军政事务“多面手”
马丁·登普西出生于1952年,1970年考入美国西点军校,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戴维·彼得雷乌斯、前韩美联合司令部司令沃尔特·夏普,以及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斯·亚历山大是同届同学。1974年毕业后,登普西进入美国陆军装甲部队服役,先后在美陆军第3装甲师和第1装甲师等多支王牌部队任职,曾率部参加过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拥有丰富的基层指挥和作战经验。与此同时,行事低调、个性沉稳的登普西还是美军中一位不可多得的“儒将”,曾获杜克大学英语专业硕士学位,后重返西点军校任英语系教官和助理教授之职,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学素养。
此外,登普西还精通法语,而且其军旅生涯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在欧洲度过,曾出任过欧洲与非洲政治军事事务副部长助理,并曾担任沙特国民警卫队现代化项目主管,是美军中一位既精通军事,也善于应对政治和外交事务的“多面手”。
1999年,美国参联会主席亨利·谢尔顿上将把时任第3装甲团团长的登普西调到身边,担任自己的特别助理,而这也为登普西日后的仕途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然而,真正令登普西声名鹊起的却是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
政绩卓著成“脸面”
伊拉克战争打响后,登普西就接替升任第5集团军军长的桑切斯,出任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师长。在此期间,随着费卢杰陷入逊尼派武装分子之手,驻伊美军接连遭受重创,伤亡人数节节攀升,巴格达地区的安全局势急转直下,伊拉克境内反美势力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在此背景下,登普西临危受命,接受了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以第1装甲师为骨干,配合第2装甲骑兵团和第82空降师的1个作战旅,组成一个“钢铁特遣队”,负责巴格达地区的作战行动。在登普西的指挥下,“钢铁特遣队”一边重点打击辖区内的反美武装,一边加大与当地民众的接触和沟通,逐步稳住当地局势。2007年5月,登普西重返伊拉克,出任驻伊多国安全过渡指挥部司令,兼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副司令。
为了推行联合作战体制,美国国防部任命海军上将法伦执掌中央司令部。在此期间,作战经验丰富且处事低调的登普西就成为当时立足未稳、毫无根基的法伦最重要的倚重对象,深受法伦的器重。2008年3月,法伦辞职后,力荐登普西接任其职,并给予他极高评价。然而,基于政治原因以及稳定军心的考虑,时任总统的小布什最终任命彼得雷乌斯执掌中央司令部,而“伊拉克通”登普西则被调回国内,于2008年12月被晋升为四星上将,出任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司令。此后,登普西结合美军在反恐战争中的经验与教训,潜心研究非常规战。美国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于2009年12月推出了美国《陆军拱顶石概念》,将最新的“混合战争”概念贯彻落实到美国陆军的训练和条令中去,这也成为2011年4月登普西被任命为陆军参谋长的重要政绩。几个月后,奥巴马又提拔他出任参联会主席。
根据美国法律,参联会主席由总统从陆、海、空三军高级将领中任命,是总统和国防部长的最高军事顾问,但不直接指挥军队。参联会主席也是美国军方的“脸面”,需要经常同外国军界要员会晤。在军事与政治间游刃有余的登普西能坐稳这个位置,得益于其广泛的人脉资源和丰富的作战经验。 雷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