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办的“科普在社区,科普进家庭”活动日前落幕。围绕“美丽中国,绿色上海”的主题,全市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科站和各区的老年教育机构共举办了百多场次培训和比赛,近4万多个家庭参加了各项活动。主办方介绍,这一科普互动重在鼓励学生参与,并且从中领悟:坚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如何在一个约2L的密闭容器内,合理配置水草、石子、鱼类,使之成为一个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给自足的“生态瓶”?在徐汇区分赛场,记者见到了同学们各具创意的成品鱼缸,小鱼在水草中游弋,水草不时冒出细小的气泡,为生态瓶供氧。为了完成生态瓶的制作,南洋模范初级中学的同学们第一次去了花鸟市场,第一次学会对另一些小生命负责。大家将每天所思所得记录成册,一个暑假下来,点滴的观察和记录,换来的是鱼草共生的水生美景和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
“参与环保活动贵在坚持,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梅园中学校长毛颖眼中,学校的“绿之洲”环保社团让这所普通公办初中的孩子,既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成就感。该社团也成为中华环保基金会“青少年社区环境改善项目”资助的本市唯一一所中学社团。同学们的任务是利用假期和双休日,来到附近社区,在垃圾站边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每月1次,组织全校师生回收塑料小包装袋;不定期回收校园废旧电池。暑期酷热难耐,站在脏臭的垃圾站旁,每天上下午2小时值勤,劝说陌生的居民按规则对垃圾进行分类,看上去简单,坚持着实不易。在这片“绿之洲”里获得了他人赞许的目光的,不仅是学业优秀、表达能力出众的孩子,也有害羞、内向的孩子。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