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传统耕作
9月27日下午,本报记者到达民乐乡富胜村的田头。人工收割的成熟水稻稻穗竖起一捆捆堆在田里,这是等待自然的脱水、风干,然后进厂脱粒加工。
曾经担任分管五常市农业的原副市长孟宪成告诉记者,机械收割,效率高,但是损耗大,质量也要差一点,而且它必须进烘干房。而人工收割绝大部分可以通过自然降水,减少了机械降水、烘干对新大米口感、品质的影响。
说起人工收割是五常市特别是民乐乡的自然农耕法之一。水稻是这里的主产,整个民乐乡只有2万多人,耕田则有8万多亩,即使按照2.40—2.50元一斤稻谷计算,亩产普遍千斤的五常大米的一项收入每家也在8万元以上。一家四五亩地,人工收割下来的稻子,收储单位愿收,价格也高。此外,这里插秧也是人工的,比机插快,苗期也长得好。这里的农民爱惜土地,普遍采用自然耕作法。
规范企业销售
五常“稻花香”全国都知道。当记者问及日本越光大米与五常大米两者比较的情况,孟宪成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越光不错,但没法和五常比,这个已有定论,现在五常农民也不会去种越光了。
今年7月,五常大米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它到上海来的路也更顺畅了。上月28日,记者在五常市民乐乡一南一北的杜家镇、安家镇两大粮库,见识了它们的储存能力和运往上海的能力。五常新大米预计在本月20日以后可以源源不断运往上海。
据在上海米市卖米近20年,也是最早经营五常大米的曹荣忠先生介绍,2007年,上海经销五常大米的只有四五家,现在有五六十家甚至更多,不过数量在3000吨以上的也只有五六家。届时,五常市政府将定期监督本地指定加工企业的销售数量,并通过沪上授牌经营等措施,把五常优质大米的品牌规范起来,使上海的消费者买到真正的五常优质大米。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