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针对中国
《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于1978年制定,1997年修改。1999年,日本国会通过《周边事态法案》等法律,从国内法角度对修改作了跟进。这次的“2+2”对话则要求在明年年底前再次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这是14年来的第一次。
复旦大学教授沈丁立认为,无论日美如何掩饰修改《指针》的目的,世人皆知这主要是针对中国。上次日美修改指针的背景是1995-1996年台海危机,美日试图联手扩大对中国的制衡,允许在日本周边发生安全事态并且美国介入时对美提供援助。美日在联合研制导弹防御系统等方面加强合作,日本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武器出口三原则”。
本次日美决定再度修改《指针》,是奥巴马政府“亚洲再平衡”的关键一步,核心背景是中国的快速崛起。沈丁立指出,应该看到上述两次日美修改《指针》均是在中国国力阶段性显著跃升、维护主权取得标志性成功之时。从1999年到2013年,中日经济规模对比从1:5上升到1:0.7,军费投入对比则从1:3上升到1:0.4。同期,中美经济规模比则从1:10上升到1:2,军费投入比则从1:20上升到1:5。而近年来,中日关于控制钓鱼岛的竞争十分激烈,目前日本已失去原先几乎绝对的管制权,目前中日双方对这一水域的进入与管制大致相当,这让安倍政府十分恼怒。因此,在这次会晤后发表的《联合文件》中,以“中国频繁地在尖阁诸岛(我称钓鱼岛)周边采取对日挑衅行动”为由,直接点名中国。
军事评论员宋忠平认为,日美在这次《联合文件》中点名中国不会是一时之举,在未来一年里,两国将就修改《指针》评估“周边所存在的风险源”,钓鱼岛肯定会成为重要的“风险源”,日本和美国也会就如何处理钓鱼岛甚至是东海油气田问题,达成相对一致的协议。
表态:仍存隔阂
但沈丁立认为,中国人不必对日美的急躁反应大惊小怪。应该看到,美国国务卿克里和国防部长黑格尔在涉华问题的表态上并没有强硬挺日,被日本解读为日美在涉华问题上“同床异梦”。
《朝日新闻》4日报道说,在“2+2”会晤后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日方提及与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而美方并未直接主动言及中国。在协调两国联合声明时,关于钓鱼岛问题的措辞,日美也颇费周折,希望明确构建“日美针对中国”态势的日本与担心军事冲突波及自身的美国之间产生分歧。最终联合声明没有直接提及这一问题,仅称“强力行动有损海洋安全。”报道称,美方希望事态缓和,但日方希望摆出与华严肃对抗的姿态,双方的想法仍存隔阂。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日本问题专家迈克尔·格林认为,“奥巴马政府不希望被卷进来,即使允许日本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也将有限度。”
《每日新闻》此前一篇报道从更深层次分析指出,从近期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出尔反尔等迹象可以看出,美国正陷入不愿对他国进行军事干预的“新孤立主义”,而这种潮流将对包括日本在内的盟国的安全保障带来影响。
分析人士指出,奥巴马有关美国并非世界警察的说法让美国的盟友普遍存在不安心理:一旦发生不测,美国靠不住。日本政府官员认为,不仅政府,美国舆论、国会等都对介入海外军事纠纷持犹豫态度,一旦钓鱼岛发生事态,难以期待美国立即介入。
卫蔚 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