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解读“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归自然 启迪现代
解读“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
陈燮君
■ 波蒂尼《做钩针的女子》
■ 雷诺阿《读书的莫奈夫人》
■ 博纳尔《女子与狗》
■ 德加《教室中的舞者》
▲ 布格罗《坐姿裸女》
■ 雷诺阿《盘中的苹果》
■ 莫奈《象鼻山峭壁》
■ 毕沙罗《蓬图瓦兹附近的瓦兹河》
■ 史蒂文斯《蓝裙子》
  ◆ 上海博物馆馆长 陈燮君

  2013年9月19日至12月1日,上海博物馆迎来了“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这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克拉克艺术馆筹备三年联合打造。所有73件展品均来自克拉克夫妇的毕生收藏,由1955年克拉克亲自筹划建立的克拉克艺术馆保管至今。配套的“斯特林·克拉克在中国:1908-1909”展览在另一展厅同步展出,向广大观众介绍克拉克先生的生平与他在中国西北的科学考察之旅。

  穿透历史的巴比松艺术与印象派哲理

  美国克拉克艺术馆是西方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展品涵盖文艺复兴至20世纪初欧美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品等,其中尤以绘画收藏见长。本次展览的73幅作品涵盖了当时多个绘画流派。此次展览由 “追逐光与色”、“传统与创新”和“19世纪法国的日常生活”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追逐光与色”,以广大中国观众熟悉的巴比松派和印象派的风景画起始,观赏者可以直面法国巴比松派的领军人物卢梭、柯罗、米勒等画家的经典作品,以及印象派大师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人的风景写生画。在展览的第二部分“传统与创新”,曾在官方沙龙中绽放异彩的学院派画作在这里与落选者沙龙中的印象派典型作品共聚一堂,让大家一掠19世纪中、后期法国画坛的真实面貌。最后,观众们将在第三部分与生活在19世纪不同阶层的人物见面,目睹他们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以及时尚风潮。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欧洲绘画艺术也以前所未有的更迭速度迅速展开:19世纪,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绘画艺术,先后经历了新古典主义(约1780-1810年)、浪漫主义(约1810-1830年)、现实主义(约1830-1870年)、印象主义(约1870-1886年)、新印象主义(约1880-1990年)和后印象主义(约1878-20世纪初)等几个主要的艺术思潮。其中,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是占据19世纪中、后期的两个重要的艺术流派,无疑肩负着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整个19世纪的这种艺术思潮短期快速的更迭现象、绘画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对古典美术的终结与现代绘画的启迪,无不彰显了工业革命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力,同时也深刻反映了艺术新潮对社会文明发展的震撼力。

  巴比松画派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画派,亦称“枫丹白露画派”。其名来自巴黎南郊枫丹白露森林入口处一个村庄巴比松。19世纪30~40年代,法国大革命的失败,王朝复辟和后来的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多变的政治起伏、工业大都市建设的节奏快速化、生产技术的多样化和商业经贸的货币化,使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虚伪和唯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不断揭露工业资本家丑陋本性的同时,普遍希望在精神上寻求一片能洁净心灵的伊甸园。一批不满七月王朝统治和学院派绘画的画家,陆续来到巴黎近郊的风景优美的巴比松定居作画,并形成画派。他们活动于1830年至1880年间。该派从浪漫主义派生出自然主义创作态度,一方面反对浪漫主义过于夸张的感情和肤浅的生动性,另一方面以“自然”的风景反抗古典主义做作的“历史”风景。他们拉开了与工业都市的距离,远离政治中心,在汲取荷兰与英国风景画营养的基础上,提出“面对自然,对景写生”的口号。他们厌倦都市活动,信奉“回归自然”。该派画家崇尚在自然中寻找单纯普遍的景色,如田野、森林、河岸等。

  印象主义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盛行于70、80年代。印象主义是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派乃至后印象派是工业革命直接催生出来的一股艺术思潮,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其结果就是终结了古典绘画美学的核心观念,并启迪了现代绘画的前卫理念。

  回归自然——巴比松大师绘画实践的文化追求

  巴比松画派最主要的绘画理论是摒弃学院派在室内画自然风景的传统,在绘画理念上提出“面对现实写生”的口号,主张画家直接到户外先进行自然风景的写生,然后在写生稿的基础上进行风景画的创作;在绘画风格上,他们受17世纪荷兰风景画精细写实和英国风景画对景写生及其流畅明快画风的影响,做到真实写生而不完全临摹;在绘画意境上,他们强调以画家各自的真实感受去探索和描绘自然环境内在的生命力,从而出现了学院派“历史风景画”所无法企及的将带有情感的人物融入风景的“风景人物画”,恰似中国同时代清中期由“四王”流衍出来的娄东派、虞山派等的山水意境画。正是这种用心去感受自然,描绘自然环境,表现自然风景与人物有机互动的现实风格,一改巴洛克、洛可可艺术的虚浮,展现了巴比松画派的精髓,不仅迎合了19世纪初期势如破竹的现实主义思潮,也成为艺术史上写实主义的中坚,甚至对后来印象派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奥多·卢梭是巴比松画派的领军人物。此次展出的《郎德省的农场》是卢梭中、晚年的力作,是他对波尔多以南自然景色进行写生后回巴比松历时二十多年辛勤创作的。画面描绘了被画家比喻为“伊甸园”的一片农家庭院的自然风貌。蓝天白云下的农家庭院宁静而有生机:坐落在森林边缘的小院在日落余晖之下,修车的农夫、玩耍的小孩、喂牛和晾衣的女子、闲步的小鸭和蹲坐的黑狗构成生命的主体;院前被砍伐掉的树根区域形成开阔的前景,与后面茂密的树林错落有致;右上方湛蓝的天空给人无限遐想,与工业大都市的喧嚣窒息有着天壤之别。作品以动情的方式抒发了卢梭对乡村生活和纯朴自然一如既往的热爱。当时,照相技术开始普及,正当其他画家筹措加快绘画速度之时,卢梭却费时二十多年不断修改和完善这幅画,1859年这幅画在沙龙展出时被认为是一件重要的实验性作品。

  卡米耶·柯罗是巴比松画派的中坚人物。此次展出的他的作品以风景画和人物画为主:《罗马圣天使堡》、《露易丝·阿尔迪安》、《伯约明群岛的浴女》和《柳树林中的洗衣女》等。除了《露易丝·阿尔迪安》是以人物画为主之外,其他作品均是风景画。在《罗马圣天使堡》中,拱桥、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和圣天使堡横向排列,前端描绘的是普通船夫的生活情景,在整体风格上依然留有学院派风景画的传统基因:古典式的标志性建筑、晦暗平均的色彩与构图、精谨宏伟的神话风景等。《伯约明群岛的浴女》体现了画家诗意朦胧的晚期风格。画面的主体是水中逆光而立的一株参天大树,隐喻场景的密闭性和私密感。右侧的山石和左侧草木繁茂的堤岸增强了这种隐秘的气氛。叶缝间透下柔和的阳光,静谧和谐,波光粼粼,宛如在仙境之中。

  现在的巴比松已经成为众多画廊的聚集地,不少著名画家居住过的房屋被保留至今,其中保留最完整的当数米勒的故居了。米勒的主要题材依然是反映朴实的农民生活及其农村风情。此次来展的米勒作品的有《指导编织》和《牧羊女:巴比松平原》,两者都是反映农家妇女编织的生活情景,一幅是成年妇女在室内指导小女孩,一幅是户外放羊女让一侧的小黑犬代为看管着羊群,自己则专心编织着手中的棕色袜子。《指导编织》中的成年女性神态安详,目光专注,小女孩学习织袜,认真可爱。作品中屋顶横梁,房内铺砖,后墙挂橱,门上插匙,柜上有壶,旁有衣物,白猫自乐,阳光柔和,气氛安康,农家勤朴。《牧羊女:巴比松平原》刻画了画家钟爱创作的单独的牧羊女,羊群安和,黑犬尽职,女子朴实,编袜专情,画面亲切,情意感人。

  启迪现代——印象派画家崇尚科学的美学哲理

  印象主义最明显的美学哲理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从而使绘画艺术与新兴的照相技术得以各取所长。他们对光学进行了解、探索并应用于艺术实践。正是这种对新科学积极探索的历程,使印象派绘画开始反对一切传统的绘画理论,从而告别了西方漫长的古典美学。此次来展的印象派著名画家有马奈、莫奈、西斯莱、毕沙罗、德加、雷诺阿和波蒂尼、莫里索等。

  法国画家、版画家马奈是司法部官员之子,1850年师从古典派画家库图尔,1856年建立画室。他在创作题材上开创了从现实生活和风光中取材的先河,提出绘画不一定要有主题的美学理论,强调绘画的色块安排要超出或高于描绘作用。19世纪60年代后期,马奈的作品更加注意色调的关系以及光度和气氛的复杂关系。此次来展的马奈的作品有《瓶中的百叶蔷薇》,画中色调较灰,小幅尺寸和静物画似乎显示了作者晚年病痛缠身的不佳状况。在这幅作品中,马奈成功地表现出光线透过曲面玻璃后产生的折射和桌上沙漏状花瓶的沉重感。花束看似被随意地插入花瓶,却充分表现出画家精湛的艺术技巧。这种自然和随性给观赏者直观的感受。对称的画面依赖略微左倾的花瓶而打破,营造了一种微妙的动感,“静物不静”,动中有静。作品闪烁着蔷薇花的鲜丽,仿佛传递着马奈勇于与病魔奋斗的精神。

  莫奈是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人、领导者和坚定不移的鼓吹者。1874年莫奈展出《印象:日出》之后,批评家以“印象主义者的展览会”为题在报上评论这一运动,印象派和印象主义因而得名。此次来展的他的作品有《溪中鹅》、《象鼻山峭壁》、《莱顿附近萨森海姆的郁金香花田》和《吉维尼的春天》等。《溪中鹅》创作于1874年首届印象派集体画展的数月间,用色明亮,色彩厚涂,秋叶橙黄,波光泛蓝,远处农舍白墙,母子走向大门,近景鹅群簇集,水岸边界模糊,两侧树木高大,作品风格新锐。《象鼻山峭壁》表现由峭壁和弯拱构成的“阿瓦石门”,峭壁凹凸起伏,象鼻置于阴暗,晨曦点亮柱顶,倒影闪烁波光。曾目睹莫奈在象鼻山写生的作家居伊·德·莫泊桑是这样描写的:“他站在景物前,等待着、观察着光影的变化,寥寥几笔便捕捉到了投射的日光和飘过的浮云……我看见他抓住了白色悬崖上的那束亮光。”《莱顿附近萨森海姆的郁金香花田》用红黄白塑造盛放的郁金香花色,以绿紫描绘叶子,厚涂法凸显空间感,随风摆荡的视觉肌理在“印象”中生成。《吉维尼的春天》松动了画面的焦点,削弱了空间纵深理念,远处的房屋被掩映于前方的树木和画家规整的笔触之中,作品强调了外在色彩与内在肌理的“印象派”演绎。

  西斯莱的绘画艺术无疑属于印象主义,但他对风景画的执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所尊敬的柯罗、库尔贝,以及巴比松画家等印象派以前画家的影响。与莫奈后期的知名度相比,西斯莱似乎是未被世间认识的印象主义者,经济上的穷困始终伴随着他的晚年,不善交际的他逐步远离其他印象派画家过起隐居般的生活。同样,与莫奈豪放强烈的绘画风格相比,西斯莱的艺术更多的是给人一种祥和、平静和传统的经典气息。此次来展的他的作品有4幅:《汉普顿宫旁的泰晤士河》、《篮中的苹果与葡萄》、《毕镇的塞纳河畔》和《莫雷雪景:卢瓦河畔的磨坊》。除了《篮中的苹果与葡萄》是静物画外,其它三幅均为西斯莱最擅长的风景画,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不同于莫奈的绘画哲理:一是以静取胜,《汉普顿宫旁的泰晤士河》描绘了一段在夏日阳光下优美而宁静的泰晤士河,平稳又富有对比性的左右构图与水天浑然一色的上下布局,在和谐的气氛中追求微妙的动感,大树屹立,白云舒卷,华丽砖房隔岸设置,帆船白鹅依水而行,与莫奈强调动感的光影跃动相比,作品如同他的性格而更显安静谨慎。二是韵律十足,《毕镇的塞纳河畔》是他不惑之年后的作品,画面中小径富有变化,蓝衣女子从容走来,天空蓝灰渐变,土地黄绿紫灰,深色粉绿润饰,由大及小渐次刻画,这件“受控的即兴作品”对光线、色彩和大气的变化掌控自如,典型的河道、小路与斜坡的组合,形成富有节奏感和层次感的空间纵深构图,与莫奈大节奏快跳跃相比,树干与草丛的韵律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草丛中精准细腻的各种笔触显得生气勃发和韵味异常。三是和而不同,《莫雷雪景:卢瓦河畔的磨坊》是他后期的经典力作,下段的河水、中段的积雪、上段的云天,三者虽然主色调基本是蓝色和白色,但细小的笔致描绘出不同的效果,与莫奈在雪景中突出霓彩色系相比,整体色调和谐雅致,局部描写却丰富多彩。《莫雷雪景:卢瓦河畔的磨坊》画得大气浑然,水面倒影和茫茫蓝天之下的远岸画得尤其出彩,“湿画法”使画面显得别具一格,多变的笔法使画面趋于“和而不同”。此画对寒冷孤寂的描绘令人印象深刻,画家用笔细腻而感性,彰显了画家卓越的绘画技艺。

  法国印象派画家毕沙罗是犹太富商之子。12岁赴巴黎求学,很早就对美术发生兴趣,5年后,回西印度群岛随父经商,开始作素描。1855年回法国,开始画人像和农村风景,对大自然能作精细的观察。后师从柯罗,也倾慕米勒和库尔贝的作品。19世纪60年代曾与青年画家雷诺阿和莫奈一起作画。他一生作画1600余幅,此次来展的他的作品有7幅:《雨中路》、《卢浮西耶纳:通向凡尔赛的道路》、《蓬图瓦兹附近的瓦兹河》等。《雨中路》和《卢浮西耶纳:通向凡尔赛的道路》是他1870年的作品。《雨中路》描绘的是雨天里的光色关系,路面潮湿,在黯淡的光线下散发微光,倒映着各色景物,芳草湿润,下笔洒脱,艺术地捕捉到雨天“环境氛围的瞬时变化”。《卢浮西耶纳:通向凡尔赛的道路》描绘了蓝天白云下的积着薄雪的乡间道路,林荫道曲折宽阔,通过透视引向纵深,马车和农夫取道前行,增添了人文气息,日光斜射在卵石路上,墙体与房屋土坯在光影中斑驳有致。画面中的气氛凝滞、树枝硬朗和道路质朴,栩栩如生地展现了画家的不屈性格——在贫穷时的坚韧、对待生活的恬淡和面对困难时的冷静。《蓬图瓦兹附近的瓦兹河》画得十分空灵,作品中洋溢着夏天的盛情。浮云掠动,薄霭暖融,几何形屋顶硬朗,水面上侧影朦胧,“传递出光线的瞬间变幻给画家带来的愉悦感受”。

  法国画家德加,被誉为表现动态人物的绘画大师。他使用多种方式作画,油画、色粉画、素描等都非常知名。此次来展的他的作品有4幅:《自画像》、《男子肖像》、《教室中的舞者》和《比赛之前》。《自画像》的构图十分饱满。在作品中,画家侧身注视观众的眼神、合拢的嘴角和橙色的围巾无不凸显出他贵族后代的气息、受过良好教育的屐痕和孤独寡言的灵魂。《教室中的舞者》是德加特殊尺幅系列中的一件,宽度逾高度两倍的作品呈狭长的水平构图,表现了芭蕾舞者在宽敞的练功房内排练或休憩的情景。画中舞者姿态和神情各异,舞裙、腰带和彩扇把画面色彩挑亮,空间切割简明而有变化,画作横楣式的宽构图和高处俯瞰的视角可能是受到日本套色版画的启发。

  雷诺阿是法国印象画派的先驱。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印象主义的真实写照,充满了闪烁的色彩和光线。此次来展的他的作品最多,有22幅,《自画像》、《少女肖像》、《读书的莫奈夫人》、《做钩针编织的女孩》等,其中人物画15幅、风景画4幅、静物画3幅。《自画像》描绘了雷诺阿35岁左右时的样貌,精致的着装和蓬乱的脸须、警觉的表情反差巨大,挺括的蓝条纹衣领和蓝色领结凸显帅气,人物偏离的目光和充满肌理感的明亮脸部衬托出无畏的表情,用笔温婉柔和,带有实验性质。《少女肖像》以薄涂笔法间杂色彩浓烈的点染,围巾、帽子丰富的蓝色与细腻的肤色形成对比,金棕色的头发呈蓝红绿橙黄各色,双目深蓝,唇透红润,少女一手轻柔地抓握围巾,一手的手指提至嘴边,神态期盼,略显拘谨。《读书的莫奈夫人》描绘了卡米耶·莫奈读书的整体形象,人物形象温顺贤良、安静谦逊,身穿蓝色土耳其袍,点描用笔,构图大胆,肌理感十足,画面富有生机。在《剧院包厢》中,左侧女子身着长款黑色礼服,笑容甜美,侧身少女着装简朴,羞涩扭头,手持乐谱鲜花,陷于沉思之中。在雷诺阿众多表现剧院包厢高贵人物的作品中,这幅是最后、也称得上是难度最高的一件。《盘中的苹果》整体冷暖色交织、相互映衬,富于变化,反映了雷诺阿正试图从静物画入手开展新的尝试。

  上海这座海派艺术诞生的城市,曾经多次迎来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展览,每次都能引起观众的轰动,这是因为巴比松画派向往“回归自然”,而印象派艺术是追求光影变幻的艺术,是平衡理性与感性的艺术,是揭示人心灵魂的艺术,亦是“启迪现代”的艺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拍卖专版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品味典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回归自然 启迪现代
新民晚报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B08回归自然 启迪现代 2013-10-12 2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