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档案部门介绍,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期,档案系统比较注意征集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对家庭档案征集力度不够。同时,绝大多数市民缺乏制作家庭档案的意识,所以,近几十年来征集的民间档案数量不多,反映社会生活比较局限,在举办一些专题展览和研究时捉襟见肘。
近年来,随着家庭经济条件和电子设备升级换代,许多家庭开始拍摄子女成长相册、收集旅游明信片、上网写日志等,却少有人意识到,这些看上去零碎的记录,经过整理收集,均可成为家庭档案。在“上海档案馆日”《档案在你身边》讲座上,上海市档案馆的文史学者陆其国就举例说,同学之间互寄贺卡、毕业留念册等“手迹文稿”,有朝一日都可能成为电子时代的稀罕物,说不定还能入藏北京和上海的“中国现代作家手稿馆”、“上海图书馆名人手稿馆”呢。
随着民间收藏热兴起,档案部门越来越重视民间档案征集。居住在杨浦区的余纯顺去世后,杨浦档案馆将其遗物征集进馆,包括曾使用过的卫星定位仪、相机、背包等27件考察和生活用品,途中写下的日记、游记和拍摄的照片、影像资料807份,5400余枚邮戳,1189本地方志书等遗物,待新馆年底落成后,可能会举办专题展览。上海市档案馆还九顾茅庐,征集到市民李慧英夫妇记录了49年的账本,见证经济腾飞历程。
如何制作家庭档案?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档案部门的网站(ypdaj.shyp.net.cn)下载制作软件。据杨浦档案局局长印汉成介绍,软件发布两年来,已有逾4000人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