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邵飘萍,是我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与公正,在军阀混战的旧中国,他代表民意抨击丑恶,以过人的机智和出色的采访技巧,挖掘到大量独家新闻,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是参战还是中立,北洋政府举棋不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决定加入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但是秘密要暂时保守,各个重要机关都挂出了“停止会客三天”的牌子。
为了获得新闻,邵飘萍借了一辆挂在总统府牌子的汽车,一直开进了国务院大门。在传达室,他巧妙地利用智慧,让传达长递了名片。时任总理的段祺瑞也害怕得罪这位在京城响当当的大记者,就答应相见。见面后,段祺瑞本想闭口不谈宣战一事,无奈邵飘萍软磨硬缠,并写下保证书,答应“三天内如果北京城走漏了这项机密,愿受泄露国家秘密的处分,并以全家生命财产作担保”,段祺瑞才把宣战细节一一道来。
得到消息后,邵飘萍直接坐车开到电报局,把内容用密码拍到上海新、申两报。上海报馆接到这项重大新闻,立马刊印了几十万份“号外”新闻,整个上海滩争相传阅。由于当时津浦路还没有通车,报纸从上海到北京必须经水路走四天。所以运到北京时,已经超过三天,不算违约了。
有一次,政府内阁讨论金佛郎案。所谓佛郎,就是法郎在当时的译名,“庚子赔款”中,法国部分本来可以用纸币来赔偿,但是当时法国国内通货膨胀纸币贬值,要求中国用黄金代替纸币,于是中国因此而多支付了八千万元。这次会议中严禁记者列席,但是邵飘萍不屈不挠,守候在会场门侧。当法国公使进入会场时,邵飘萍立即尾随而入。门卫以为他是公使的随从,就没有阻拦。第二天,关于金佛郎案的讨论内容见诸报纸,立刻国内舆论哗然,民众激愤不已。
邵飘萍敏锐的新闻揭露引起了当局的恐慌,反动军阀更是视其为眼中钉。看到收买不成,他们便想杀之而后快。1926年4月24日,邵飘萍被新闻界败类张瀚举出卖,遭到奉系军阀诱捕,两日后英勇就义,年仅40岁。
1918年,邵飘萍在创办《京报》时,曾经手书“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挂在编辑室的正面墙上,这正是他嫉恶如仇快笔如刀,短暂而辉煌一生的忠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