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这位第一个在戏曲舞台上成功地塑造阿庆嫂形象的著名演员,以精湛鲜活的表演艺术、多姿多彩的演出剧目和感人至深的人品戏德,为广大观众所深深怀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丁是娥以巨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表现新时代、塑造新人物的艺术创作中去。
《罗汉钱》是她当时主演的最有影响的代表剧目,她对戏中主角小飞蛾的塑造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番曲折。第一次进排练场,她把小飞蛾演得相当悲伤,“回忆”一场,悲痛欲绝,声泪俱下。《罗汉钱》的导演张骏祥看了没有表示,他思索了一会,悄悄问人,丁是娥是不是专演悲旦的?这句话传到丁是娥耳中,她为之一怔。因为自己演戏20年了,演过各类人物,并不是专演悲旦的。是不是她对人物角色的理解不够准确呢?她开始对小飞娥的思想性格重新梳理,再次看了赵树理的小说原著,觉得把小飞娥仅仅理解成悲剧人物确实有偏颇的。小说原著叙述小飞娥元宵看灯时写道,“她满街看热闹”,“在各街道上飞了一遍,才回转家门”。这个“飞”字很重要,显示这个人物比较能接受新思想,对新生活也充满了自信。昔日的不幸已渐渐被时间的流水冲淡了,留下的应该是一种淡淡的哀愁。丁是娥对这节戏作了新的处理,分层次地对人物情感控制把握,表演也更注意节奏分寸,从形体情感各方面体现一个“飞”字,体现新社会劳动妇女的新的特点。导演对这样的表演十分满意。
《罗汉钱》赴京演出取得很大的成功。由于对戏中小飞娥形象的精心塑造,她被授予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的演员一等奖。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这出戏,使丁是娥受到很大的鼓舞。
丁是娥成名在解放前,艺术升华却在解放后。《罗汉钱》成为她艺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她在表演艺术上已趋向成熟,她创造的沪剧丁派艺术也开始形成。1958年丁是娥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次毛主席在上海接见文艺工作者时,周总理把她领到毛主席身边说:“丁是娥已入党了。”毛主席听了十分高兴,笑着握住丁是娥的手说:“我们党又多了一位新同志,要好好为党工作啊!”毛主席的话,丁是娥一直铭记在心。以后丁是娥在沪剧舞台上又塑造了身份性格迥然不同的各类妇女形象。在她的艺术形象长廊中,《鸡毛飞上天》中的林佩芬、《雷雨》中的繁漪和《阿必大回娘家》中的婶娘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丁是娥扮演的众多角色中,影响力最大的要数《芦荡火种》里的阿庆嫂。她是第一个在舞台上成功塑造阿庆嫂形象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在“智斗”一场中,表现阿庆嫂和胡传奎、刁德一周旋时,丁是娥神态自若,不卑不亢、不温不火,把这个以茶馆老板娘身份公开露面、实际上却是党的地下联络员的人物在复杂情况下机智沉稳、巧妙应对的分寸,拿捏把握得细腻准确、恰到好处。“斥敌”一场里,那个掸袖挥手,泰然自若的亮相更赢得满堂喝彩,人们称赞她简直把阿庆嫂演活了。
十日谈
沪剧春秋
石筱英身患绝症,仍盼望能走出医院重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