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0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壶艺春秋
苏剑秋
范永军制三足鼎壶
故园如梦 陈鹏举题
  ◆苏剑秋

  认识范永军前,在各类有关宜兴紫砂壶艺术杂志上读到许多介绍他的紫砂壶艺术的文章和作品。直到前阵子高温酷暑,才在丁山镇紫玉宝斋与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范永军见面叙聊,说来有缘。

  1962年出生的范永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开始从事紫砂壶艺术,师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紫砂学科带头人吴鸣老师。范永军认为一个人成长的每一步,离不开老师的提携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地域文化是随着历史人文进程产生并逐渐成熟的。宜兴紫砂艺术的历史渊源,造就了一大批艺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薪火相传,代代出精英。单凭这一点,就不难不引发世人关注和兴趣。

  长期从事与专业研究,在于精神层面的虔诚。范永军将重点放在紫砂朱泥领域,一开始的艰辛,与日后成果斐然,中间的劳顿和耐得住寂寞的艰辛,看来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这些年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范永军在开发研制朱泥大品壶系列及方壶作品中,一改朱泥只做圆形小品的现状,的确付出了大量精力。心静自然凉,紫砂壶艺要的也是静心平和,火气自然而然消退。由是,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近似禅意的神韵,朱泥大品壶系列;方壶系列;贴花系列;玲珑镂空壶系列等等,基本以清代贡品壶为参照,并融入了自己创作感受,既传统典雅又不失当代壶艺之大雅。这几个系列正是范永军在容量及朱泥制作方壶这两点上创立了朱泥制壶的多项纪录,从而填补了多年来朱泥制壶创作的空白。说到这里我隐约看到范永军脸庞掠过一丝慰藉的笑容。

  一个人的努力,所得到的回报是综合性的,从“金色年华组壶”“锦上添花”到“纳福壶”“四季花香”等作品,在各种大赛上屡屡获奖,不难看出观众评委和同道间的赞赏。当然亦因范永军的紫砂壶艺自始至终行走在一条正规经纬线上,不偏不离,显示了对传统制壶的敬仰。范永军屡屡提及朱泥壶历史钩沉,以及矿土构成及特点,看得出他的研究并非一般人所为。

  宜兴朱泥壶在清早期兴盛,并延续至20世纪初,经过几代壶艺传人的推陈出新,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朱泥又称红泥,朱泥的土质成分,主要含有极高的氧化铁,色泽红亮且透气性佳。历代艺术均只做小品圆壶,大品壶很少,方壶更是无人问津。要说范永军的成就,就是破解了朱泥壶只小不大的难题。

  范永军作为范家壶庄的再传人,不忘传统,注视现代。在朱泥壶艺,在整个制壶工艺上,锐意进取,其特色风貌与独特艺术语言,正越来越引得人们的关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专版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壶艺春秋
清代犀牛望月镜架
康熙青花福寿盏
可爱的肥猪邮票
新民晚报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B10壶艺春秋 2013-11-09 2 2013年11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