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有人质疑
据周筱赟称,他发现李亚鹏违规注册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首先基金会名称违规。李亚鹏的基金会,作为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名称中根本不允许使用“中国”二字;第二,李亚鹏无资格担任基金会法人代表。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3条:“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而李亚鹏却同时担任基金会法人代表和北京美丽春天传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此外,周筱赟还对书院中国基金会的财务使用情况提出质疑,因为该基金会2012年度工作报告显示,他们用于公益事业支出、工作人员工资福利支出和行政办公支出三项之和,比2012年度总支出少了5万多元。“基金会从2012年5月成立至今,从未公开过年度报告,所以该基金会的支出用于哪些项目不得而知,该基金会连个官网都没有,所以我已经向北京市民政局实名举报了。”
回应 只为公益
随着实名举报引发舆论的轩然大波,昨日下午,书院中国基金会在北京召开发布会澄清。对于网友质疑自己借基金会敛财一事,李亚鹏称“书院中国”2012年度总收入240万元均由他本人捐赠,自己企业与其并无任何关系。而此前有记者实地调查显示,李亚鹏的数家公司和“书院中国”基金会在同一大楼的同一场地办公,李亚鹏说:“是因为基金会无适合场地。”
对于书院的商业项目,李亚鹏并不讳言,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书院的商业部分大概选取了3个方向:首先是教育,他们正在筹划幼儿书院,同时也在做类似于北大国学班的成人书院;另一个是书院酒店和书院住宅;此外,书院还在打造一个“书院造”的品牌,他给这个品牌的定位是“一个生活在当下中国的士大夫一生中应该拥有的一些物品”。书院中国基金会秘书长赵寂蕙此前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基金会所有的钱都用来做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公益项目,在民间找“非遗”的继承人、建“书院”。至于基金会成立一年多以来做了哪些公益,赵寂蕙却没有透露更为详细的内容。
现状 官方介入
12月19日上午,民政部官方微博关注此事,表示,“希望此事尽快水落石出,给公众一个说法,给公益一个交代。公益慈善的环境谁也伤不起。”12月20日21时08分,北京市民政局通过其官方微博发表回应:“2012年5月,李亚鹏等举办人在北京市民政局依法登记了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该基金会为非公募基金会。针对举报人周筱赟反映的该基金会法人任职违规、以公益名义敛财等问题,市民政局社团办已在依法调查,如情况属实,将依法处理。”昨日,北京市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此事涉及公众人物,他们非常慎重,“这个基金会是依法登记的,有些内容正在核实中,核查后对有些材料会进行信息公开。”昨日发布会上,李亚鹏表示民政局最晚15天内会公开调查结果。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