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运动汇
     
本版列表新闻
~~~“专业户”“小老虎”“捣糨糊”3个男人一台戏
~~~“专业户”“小老虎”“捣糨糊”3个男人一台戏
~~~“专业户”“小老虎”“捣糨糊”3个男人一台戏
~~~“专业户”“小老虎”“捣糨糊”3个男人一台戏
~~~“专业户”“小老虎”“捣糨糊”3个男人一台戏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胡”是这样“嘎”起来的
“专业户”“小老虎”“捣糨糊”3个男人一台戏
厉苒苒
■ 三个男人的体育“三胡”越“嘎”越有劲    图 TP
■ “专业户”季陆生说起体育滔滔不绝
■ 葛明铭“捣糨糊”也很专业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记者 厉苒苒 摄
■ “小老虎”钱程对体育很在行
  本报记者 厉苒苒

  周六傍晚,5时不到,申城已笼罩在一片夜色之中。司机姚师傅送完一单生意后,关上空车示意牌,将车缓缓靠边停好。扭开收音机,将频道定在FM94.0兆赫,他要享受一周一次的快乐时光。

  5时整,收音机里响起熟悉的片头声音:“快快快,快赶不上了!萨?赶不上听五星体育广播的体育嘎三胡了!……”声音里有熟悉的王小毛的感觉,浓软的沪语听着犹如冬夜里一碗热气腾腾的柴爿馄饨,是这个城市的专属特色。

  爱体育,爱上海话,就因为这两个理由,不少人成了这档名为“体育嘎三胡”节目的忠实粉丝。三个上海人,一台热闹戏。推出至今已近十个年头的“体育嘎三胡”如今是沪上唯一一档以沪语解说体育新闻的直播节目。

  三个男人的舞台

  上周六,记者走进直播间,与节目主播人葛明铭、钱程、季陆生面对面,听他们用上海话嘎一嘎“三胡”的幕后戏。

  “体育嘎三胡”是三个男人的舞台。三位主持人,各具特色。

  三人中,唯一与体育搭边的是季陆生,在上海教育出版社担任体育教材的编写工作,几十年的专业知识积累让他成为“体育专业户”。每期节目的中心选题一般由季陆生操刀。节目中的季陆生说起规则,说到历史,他往往会滔滔不绝。若不是另两位搭档的打断,有时会变成他一人的脱口秀。

  钱程,著名滑稽演员,说学逗唱的本领样样俱全。圈内有种说法,钱程有“脸上每块肌肉都可以编号活动”的技巧,看着他的面孔十秒钟,你就会不由自主笑出来。只不过,来到“体育嘎三胡”节目,钱程的滑稽面孔派不上用场。熟悉钱程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资深体育迷,被圈内人戏称“体育小老虎”——几乎所有体育项目他都喜欢,对不少体育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

  参与“体育嘎三胡”,对钱程而言,是对体育兴趣的一种宣泄,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滑稽有剧本,全都编排好。而做这节目却只说我自己想说的,代表自己的见解。”与观众交流让钱程在这里找到不少体育知音。因此,每周末再忙再累,他都会赶来做节目。

  葛明铭的声音很有辨识度。他一开口,不少人的思绪就会被带回当年“王小毛”的氛围中去。二十多年前创办广播系列小品《滑稽王小毛》,葛明铭被称为“王小毛之父”。来到“体育嘎三胡”,他的名字却变成了“体育捣糨糊”。原来,相比另两位主播,对于体育,葛明铭是个名符其实的门外汉。

  来“嘎三胡”之前,电视、电台中只要一出现体育类的消息,葛明铭第一反应就是“各过”(换台),也因此被钱程戏称为“葛哥”。在节目中,葛明铭或许能代表大多数的普通观众——对体育一知半解,经常会问出专业人士看来有些“外行”的问题,有时甚至也会问倒两位专业人士。正因为三人不同的定位,让听众很容易亲近,让这档节目显得更亲民有趣接地气。

  上海爷叔的情结

  下午4时刚过,季陆生、葛明铭、钱程3人先后抵达广电大厦5楼五星体育广播办公室边上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三角形吸烟室,这就是3人的节目准备间。拿出各自准备的材料,开始讨论本期话题。季陆生的材料排场很大,厚厚一卷,全是一周内各家报纸的体育版剪报。尽管每次节目中,或许用到的只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但他坚持每个新闻事件都挑选二三家不同的报纸,“直播节目,多准备些角度,说起来也全面些。”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不想被葛明铭问倒。

  5时整,节目正式开始。直播间中,三人的角色各有分工:“老广播”葛明铭就像赛场上的主教练负责调度——说开场白、控制时间、播放片花、提出问题……犹如一根线,串联起整个节目。季陆生偏坐一隅,戴上老花镜,铺上材料,在葛明铭提问后进行专业解答。好像赛场上的前锋,每次话题的主讲人都是他,带动着整个节目的进程。

  坐在两人中间,钱程显得最为淡定,适时抖几个包袱,说几句发噱话,他自嘲自己是3人中的裁判员,“两边说几句,调节气氛”,兴起时,他甚至还会唱上两句。

  在五星体育广播总监顾洁眼中,“体育嘎三胡”是一档与众不同的节目。这不仅因为3位主持人的年龄在该广播所有主持人中名列前茅,更因为节目的受众群体也和其他节目很不一样。“其他节目,听众年龄一般在25-35岁之间,而这档节目却格外受上海老爷叔们的喜爱,听众平均年龄有40岁。”

  每期“体育嘎三胡”都有两个听众互动的小板块。打进电话来的,都是清一色中年男性。有时,甚至连题目都没听好就急急忙忙来占跑道,“只因为想用上海话找3位主播聊聊天。”

  更有趣的是,这档节目在出租车司机中很受追捧,季陆生说,自己乘出租十次里总会有那么三四次会被司机辨别出,司机的反应格外惊喜:“哎呦,侬就是嘎三胡中的季陆生嘛!差头费勿要了,侬帮我签个名吧……阿拉司机老欢喜侬的。”司机中,球迷不少,用上海话听新闻对他们而言,很亲切。

  沪语文化的精品

  “萨叫海怀?(意为派头大)”

  “姚明就叫海怀!”

  “萨叫弹硬?(意为能吃苦)”

  “诺,刘翔伊就叫弹硬!”

  这是“体育嘎三胡”节目中“上海闲话来赛不来赛”小板块的片花,对于两个沪语俗语的解释,钱程巧妙地联系到体育,堪称精彩。整档节目中,这个小板块也许是离体育最远的,却是3人都最爱的。“因为这是我们节目最有特色的环节。”

  上海情结是这个节目一个最标志性的特色。每次说到关于上海的体育新闻,3人的话匣子就都打开了。聊恒大,说着说着就谈到对申花的恨铁不成钢;说篮球,谈的最多的还是姚老板;说田径,挂念最多的就是刘翔……

  每周做节目,报酬并不高,时间却又是黄金时间。为何3人还乐此不疲?钱程的话道出3人心声:“享受体育的同时传播快乐,最重要的,这也是让正宗规范的上海话在广播上传承。”

  在他们看来,保护传承沪语,需形式创新,宜多管齐下。艺术家、明星、艺人以其影响和人气来教上海话、学上海话、讲上海话,不失为有力倡导,积极推动,会产生良好示范效应。以体育为抓手,这档经典的广播节目也不失为沪语文化产品中的名品、优品、精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专版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养生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人际
   第B08版:幸福之门/专版
   第B09版:运动汇
   第B10版:焦点赛事/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2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时尚先锋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三胡”是这样“嘎”起来的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运动汇B09“三胡”是这样“嘎”起来的 2013-12-23 2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