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郭康玺说:“我们做的是经济鉴证,是不穿制服的经济警察。如果连独立的第三方都腐败了,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怎么实现?”
不做假报告,制定“十不准”
“不准由被审计单位安排车辆接送或住宿,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单独吃请或报销餐费;不准无偿使用被审计单位的通信工具和办公用品……”在沪港的企业文化展示墙上,“质量保障记录十不准”贴在醒目位置。
郭康玺曾在偏远农村务农落户。“干农活时,农民不会投机取巧,因为他们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天爷那里来不得半点虚假。”5年的农民生活,在郭康玺心里种下了一生的信念——讲诚信,不做假报告。
有一次,沪港为一个五六亿元的大项目做造价咨询,供应商对咨询人员百般逢迎,希望能拉高价格,而业主对价格行情并不了解。郭康玺知道后,召集全体审价人员开会明确:宁可不要中介费,也要保证公平公正的原则,坚决遵从市场价。项目的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施工单位负责人集体来拜访郭康玺,在资料里夹送20万元现金。郭康玺严厉回绝,让对方下不来台。之后,他定了一条规矩:审价人员不允许与施工方单独接触,并制定“十不准”规定。他明确告诉秘书,凡是项目牵涉的利益方,一律不在办公室单独接待。
冒险大胆试,完善产业链
经济鉴证行业大多脱胎于政府机关,条块分割严重。沪港以做会计审计起步,按当时政策,工程审价、招标代理、资产评估都没法做,每一块之间壁垒森严。“按国际通行规则和市场规律,这些领域都是相互关联的,专业割裂会浪费大量建设资金。”郭康玺以建筑工程为例。负责招标代理的专业公司,往往只考虑到盖章通关,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变化考虑不够周全,预算很容易超标。有家单位之前请了一家招标代理公司开出的工程预算是1.2亿元,沪港挤掉水分,招标比价,谁的报价合理就选谁做供应商,开出8200万元的预算。
沪港慢慢摸索出业务联动发展的模式,力争为委托方提供多元化一站式综合服务,聚焦咨询业务,集团版图慢慢扩大,提供工程审价、招标代理、财务审计、司法审计、证券评估、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等专业化服务满足市场需求,每年为委托单位节约25亿元左右工程建设资金。
不盲目求大,重企业品质
郭康玺不喜欢奢侈品,也不炒股,爱好打网球和阅读。“我有个坏习惯,喜欢躺在床上看书,书、报纸、杂志摊得到处都是,第二天早晨总要被太太骂。”
很多人劝他,沪港的规模应该再铺开一些,跟咨询不太搭边的业务也可以做,他自嘲“胆子小”:“不是我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我的目标是把企业做强做精,打造民族咨询行业的金字招牌,不能盲目贪大丢掉品质。”
为了做精,沪港引进大批专业人才,细分业务流程。一个项目由多人协作,不仅快速提升了个人的专业技能,也守好了廉洁关,“收买一个团队比收买一个人可难多了”。
郭康玺有自己的战略思索。“我们有600多名员工,半数有专业资质,平均年龄28岁。这批年轻人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决定着企业的气质。我们要做受人尊敬的团队。”
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人格人品的含金量更高。“人正气,别人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才会把业务交给你做,我现在60%的精力是做队伍建设。”
郭康玺在员工心目中始终是一个乐观的理想主义者,他说:“我坚信,诚信与专业,终有回报。我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民营企业能有更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