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是一支麻醉剂,叫你糊里糊涂滑到要与医院“攀亲家”的年纪,以至于媒体上关于医学的文字,总要多看一眼。最近报上“第二届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候选人介绍,整整两大版,读来蛮感人的。
但是,想要投票有点难。
难就难在候选人之间好像没有什么可比性。20位“先进事迹”内容大概有4类:一类有点像社区优秀志愿者,如“7—8户居民把家中钥匙交给她便于进出服务”,“坚持自愿献血,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等。
另一类如“即便怀孕,依然风雨无阻”,“当同事们奔向大城市时,他却选择坚守在农村”等,看上去好像是在赞扬从医的职业态度。
还有一类“先进”比较“理性”,集中在理论建树与宣教工作上。如:“发表论文3篇,并印刷出版《高血压常见问题问答》一书”,“总结出三爱(3I)工作法”等。
鄙人菲才寡学,不懂医学,只知道无论是坐堂医生,还是家庭医生,凡医者,应该像张仲景所言:“进则济世,退则救民。”“救世”为泰斗壮举,社区医生“退则救民”,也就是“治病救人”,应是职责所在。而“救人”需要“医术”。候选人的“事迹”中,表现高明医术者不是没有。如“褥疮严重溃烂,深可见骨,在她的坚持和精心治疗下得以康复”,“将有肿瘤家族史的肿瘤控制在萌芽状态”等。这样的家庭医生本事了得,绝非等闲之辈。遗憾的是,介绍医术“先进”者,在20位中仅四五位,绝大多数候选人的“事迹”,似乎都游离作为医生的天职。医生的“先进事迹”里没有“医术”,不能不说是个“致命伤”。
我不相信,20位候选人中,只有四五位有“医术”。我宁可相信是组织者一时“粗疏”,而不是一种严重的文化缺失,仅是没有事先向基层单位“安民告示”,把“医术”作为“先进”材料的“刚性”要求,造成20位“事迹”大多“失重”。如读者按“医术”标准为投票依据,那么至多也只能选出四五“佳”。这样的结果一定不是组织者所希望的,事实上这样对候选人也不公正。
我试图再作“透视”——
假设20位候选人的“事迹”个个“医德医术”兼备,内容构成统一,是不是读者“公投”结果就可以公正呢?未必。因为提供读者的投票依据仅是候选人一张照片,200来字的简介。照片张张清晰,毋庸置疑。200来字的“简介”,只能“简”到“抽象”,到后来,可能会变成秀才的“作文”比赛,哪位“事迹”写得好便可能得票。也可能有的读者干脆不顾这些“抽象”文字,就看照片凭眼缘投票。这样的结果会公正吗?
我的浅见是,品评医生最权威的投票者应该是他们的患者。上海滩上的石筱山、杨永璇等一代名医,享誉海内外,其名声不是靠读者投票选出来的,而是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治病救人”,赢得口口相传的历史积累。因此,这些30岁上下的“家庭医生”,可能自身还不具备让一座城市的读者参与“公选”的资历条件。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这些年轻“家庭医生”,还不具备这样的影响力。
从传播和接受的角度释义,文化的导向功能,是通过对个人存在方式的外在行为与心灵意识和感知方式的描绘。无疑,评选活动具有一种导向激励意义。“十佳家庭医生”不是不可以通过“公投”来评选,而是需要科学地设定一个范围许可值,其核心内容就是必须界定一个可以被“感知”的范围,而不是把一张照片与200来个字的抽象描绘投放到一个无限空间。按这个要求,“十佳家庭医生”评选活动,应该是在对“家庭医生”有切实“感知”可能的社区开展为好。同理,报上近年先后组织读者“公投”的“十佳社区民警”、“十佳白衣天使”等,与“十佳家庭医生”评选方式一样,其实活动本体的科学性公正性都有点问题。好在我们的候选人确实先进,都毫不计较,有些事实上因为评选方式欠妥造成不公的消极影响被掩饰了。
时下,社会化的评选活动此起彼伏,组织者的本意除了表彰先进,可能也想借此扩大行业的社会影响。然而,因为组织者的考虑和设计不够缜密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可能适得其反。
都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那些组织准备不足的文化活动,很有可能会损伤城市的文化尊严。想到此,作为一个市民,笔者不得不对“十佳家庭医生”评选活动说三道四,敬希亮察。
其实,这是有“风险”的。活到要与医院“攀亲家”的年纪,是最不应该冒犯医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