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1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与礼
陆其国
  陆其国

  1900年,时年28岁已为人夫、为人父的梁启超,与在异国长大的华商女儿何蕙珍在檀香山一见钟情。其时正被清政府悬赏通缉的梁启超,为奔走政事及筹款事,拟从逃亡地日本横滨乘船赴美。不意船抵檀香山,因时疫流行,各港口禁止船只出入,梁启超被迫滞留檀香山数月。梁名声在外,何蕙珍之父是当地名绅,遂设家宴迎接梁启超,并请士绅名媛十数人作陪。席间担任梁翻译的就是年方二十的何蕙珍。梁启超后来写道,“余初见蕙珍,见其粗头乱服如村姑,心忽略之;及其入座传语,乃大惊,其目光炯炯,绝一好女子也。”席终临散,蕙珍落落大方与梁握手道别,并表白道:“我万分敬爱梁先生,虽然,可惜仅敬爱而已,今生或不能相遇,愿期诸来生,但得先生赐以小像,即遂心愿。”

  对这大胆的示意,梁毫无心理准备,当时只有“唯唯而已,不知所对”。而发生在宴席上的另一件事,更令梁对蕙珍刮目相看。原来梁初到檀香山时,当地有西文报纸,受清政府驻檀香山领事授意,刊文诬蔑、诽谤梁。梁因不通西文,无法回击。不料不日获悉,有人在西文报纸上撰文予以辩驳,梁既惊且喜。因作者没有留名,大家都不知作者。谁知就在宴席间,蕙珍向梁出示了那些发表在当地西文报纸上替他辩驳的文章手稿。梁大为惊讶,原来他要找的作者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别后梁想着蕙珍,不由真情流露:“余益感服之。虽近年以来,风云气多,儿女情少,然见其事、闻其言,觉得心中时时刻刻有此人,不知何故也。”此时梁已对蕙珍心生情愫。不一日,梁即把自己的一张小照送予蕙珍。蕙珍也回赠梁两把折扇。

  一日檀香山有老外宴请梁,翻译仍是蕙珍。席间蕙珍告诉梁,她打算去美洲读大学,日后“学成归国办事。先生他日维新成功后,莫忘我,但有创办女学堂之事,以一电召我,我必来。我之心惟有先生”。听罢此话,梁承认,“余归寓后,愈益思念蕙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于不能自持。明知待人家闺秀,不应起如是念头,然不能制也”。此时梁自述觉得心里就像有头小鹿在撞,并说这是他活到28岁,从未有过的“可笑之事”。

  关于梁启超此番只是在思想并没有在行动上出轨的事,是他主动写信向在国内的妻子李蕙仙“坦白交代”的。似乎意识到自己不应和蕙珍的感情有进一步发展,梁后来确实知行合一,及时止住此次思想“出轨”。本来梁将这段感情秘藏心里可矣,大可不必向妻子和盘托出。或许他这样做自有其用意,比如让妻子知道此事,于他也是一个约束和警戒。当然,或有其他用意也未可知。之后梁又致信妻子,说此事无论如何不可让他父亲知道,否则“卿(蕙仙)必累我挨骂矣;即不挨骂,亦累老人生气”。又表示,“请以后勿再提及可也”。梁在给妻子的回信中,还不忘陈明自己肩负的责任,及希望妻子对他宽宥。最后梁以一句“其于蕙珍,亦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已”作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男女感情之事,常见的多为“发乎情”,而能理性地做到“止乎礼义”者则不多。就此而言,梁启超对此事的最后处理,抑或可“为人师表”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民资讯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原谅我,孩子
烟头烫手不一定疼
女读者(速写)
情与礼
初晓
狭路相逢勇者退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B03情与礼 2015-01-11 2 2015年01月1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