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1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芭蕉和青苔
洁尘
  ◆ 洁尘

  2008年夏天我去日本,关西地区就在京都和大阪兜了一圈,没能去成奈良,抱憾离开,心中隐隐有痛。2014年夏天我又去日本,去之前的首选心水之地就是奈良,而奈良的首选心水之处则是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向鉴真大师致敬!我16岁的儿子与我同行,他关于唐招提寺的关键词就是鉴真。在鉴真的墓前,儿子深深地鞠了一躬,让我非常感动。公元754年,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于天平宝字元年(757年)在奈良修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之祖。我们从小在课本上看熟了的那尊鉴真塑像就放置在唐招提寺的开山堂内,被尊为日本国宝。

  但对于我来说,对于唐招提寺的情感触发点不是鉴真,是由松尾芭蕉和文德斯引起的。

  “绿叶滴翠,为师拂去眼中泪”。这首俳句,我二十多年前就熟读于心,引发对俳句的深慕,就是芭蕉作于唐招提寺鉴真塑像前的。现在这首俳句牌立于唐招提寺内。

  贞享四年(1687年),芭蕉从江户回故乡伊贺过年,翌年(1688年)偕友人游览奈良、大阪、须磨等地。阴历四月八日芭蕉来到唐招提寺,作下这首俳句,收入记录这次旅行的《笈之小文》。这次日本行,我随身带着2002年河北教育版的郑民钦译本的《奥州小道》一书,里面收入了《笈之小文》。芭蕉在其中写道:“招提寺鉴真和尚来日时,于船上经受七十余难,海风吹蚀,终至盲目。于此拜谒尊像。——我向尊师拜,采撷一片嫩叶来,轻将泪花揩。”前面是诗题,后面是俳句正文。

  我真是一个视觉系人,深藏于记忆之中的、不曾磨灭的、瞬间唤醒内心悸动的媒介,基本上都是视觉的,文字或者影像。来到唐招提寺,让我激动的另一个人是文德斯。

  电影导演中,我很喜欢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但最喜欢的他的片子不是剧情片,而是他的一部纪录片《寻找小津》。2003年夏天,我去广州出差,赶上了文德斯摄影作品中国巡展“地球表面的图画”的最后一站。前两站分别在北京和上海。

  这个展览里,其中有几幅是关于唐招提寺的,是文德斯2000年的作品。其中一幅就名曰《唐招提寺》,文德斯配诗道:“几个世纪之前/居于此处的僧侣,/每个人都占用过/两张榻榻米草席的空间。”另外一幅镜头一转,到了唐招提寺的一个角落,定格下来为《生苔的地面》我在展览现场想象着一种我似乎可以感知的来自脚底的愉悦。

  在唐招提寺,我找到了那片青苔之地。那些青苔都在。不完全是空地,有一些树,算是一个林子;树与树之间,青苔绒毛一般轻柔地覆盖在地面上;估计常年无人行于其上,因此青苔层层覆盖,形成了一片相当厚实的植物地貌。

  我之前就从来没有想过要脱鞋踏上去。那片青苔地是如此的厚实,如此的庄重,如此的绿,如此的妩媚,它们高低起伏,俨然一片微型的高原丘陵,隐约而见的树根匍匐其中,像河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民资讯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黄昏散策记
芭蕉和青苔
“疑是棉花落九天”
在台中感受服务
老歌里的奇迹
书的二三事
无题(379)
新民晚报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B06芭蕉和青苔 2015-01-11 2 2015年01月1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