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血压为例,我总共管理了辖区内257名高血压患者,我们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管理,根据系统的要求,定期随访。以一个全科门诊8分钟为一个标化工作量,我们社区按照年人均1.7万个标化工作总量来设置全科医生人数,基本可以满足辖区内32000名60岁以上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的签约服务需求。”12月6日下午,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杨建玲,为前往视察的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等领导,详尽演示了自己利用“工作平台”,如何承担起“管理好身边居民基本健康”任务的。
为“分级诊断”做基础工作
从今年11月1日起,闵行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试点“1+1+1”模式。在全市率先试点的6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闵行占了二成,并且“全线压进”,“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基础工作。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仍然是在为真正的‘分级诊疗’做基础工作。”区卫生计生委主任黄陶承谈及如此“大动作”,不免说还是压力山大。
闵行区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包含了已与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市六医院、仁济医院南院签订了协议,明确这4家市级医院将负责向闵行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一定数量的专家号源,签约居民可优先获得专家与专科预约号源,可通过医院绿色通道,享受优先提供住院服务。此外,签约居民可享受便捷的配药政策,即符合条件的慢性病签约居民,一次性开具一个月以上药量的“长处方”;对转诊签约居民延续上级医疗医嘱用药等,还可优先获得养老与护理机构轮候入住资格。
“这可是实打实的好处呀!”75岁的李先生家住古美社区,成为此番试行分级诊疗制后与家庭医生签约的“第一人”。原先老人家患有脑部肿瘤,曾在华山医院接受过手术治疗,过一段时间就要去复诊检查。如今签约了,家庭医生会定期帮他转诊,省却了排队挂号、候诊等一系列烦恼。用病人的话说,“我手里有‘1+1+1’组合签约,家庭医生手里有大医院的号源,我们就心里不慌了。”
签约目前还在试点中
新版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告知书》称,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居民可就近选择家庭医生进行签约,按照自身健康需求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一家二级医院、一家三级医院进行签约。签约以后,居民可以拿到一张储存了健康信息的小卡片。今后居民可以在平台中任意选择全市2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6家区属医疗机构,38家市属医疗机构中进行签约。目前签约还在试点测试中,将优先满足本区60岁以上老年居民、慢性病居民的签约需求。
“一是患者能够找到好医生,二是慢性病患者用药可以在社区得到满足。”闵行区另一项未雨绸缪的计划,是已提前与复旦大学签订了家庭医生3年培训计划,即全区400多名家庭医生三年内分三批到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通过上大课、技能实践和跟班看门诊、查房等形式,重新进行“回炉”培训。一年培训结束后,必须参加考试过关。
如今第一批100多名学员正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正规培训,以保证家庭医生的新鲜血液的持续补充与高素质。“多年来我区的家庭医生非但没有流失,还有了稳步增长。”令黄主任他们同样欣慰的,是深化医改和推行家庭医生制以来,就闵行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急诊人次逐年稳步增长:2010年,6096621人次;2011年,6253632人次;2012年,6718893人次;2013年,7344148人次;2014年,7881642人次。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