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9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谁都不想“瞎折腾”
施捷
  年终盘点“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一遍捋下来,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题目之大,分量之重。

  单说说面对一座数千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一支眼下总共不足4000人的家庭医生队伍,至少要先承担起超过400万的60岁以上户籍老人的健康管理任务吧?横算竖算,这副担子实在也是够沉重的。无论如何,配套政策还要完善,技术支撑还要加强,社区医生的待遇也还要提高——要有人愿意在基层一线哼哧哼哧地干呀!

  这次采访中印象颇深的一个“亮点”,是上海正在研究出台新政,鼓励在岗或退休的临床医生到社区卫生中心担任家庭医生。不妨设想:哪怕只是作为“多点执业”中的一个选项,政策到了位,应该就能吸引更多的医生愿意来到居民身边的!真有点意思。

  其实说到底,看看那几家一大早就脚也插不进的市级医院门急诊大厅,大概没有多少老年人愿意为了头疼脑热、小毛小病,到那里轧来轧去的。问题是,谁又都难免会有同样的担心:我跟侬家庭医生签了约,一切毛病都要先从社区开始看起,万一误诊漏诊了,哪能办?

  听罢袁医生从头至尾地讲她的故事,慢慢地,记者能从中体会到家庭医生一种实实在在的好处——他(她)比其他医生对你更熟,他们更多做的,是“健康管理”的事。比方慢性病人每月要去配药,血压血糖有点什么异样,他(她)比你更有“警惕性”。同时,得益于政府部门正在搭建的各种平台,以及像袁医生这样的资深医生另有自己的个人“门路”,向上级医院转诊的通道,现在比之从前,是畅通很多很多了。

  至于说到分级转诊究竟如何走,申城各区县尝试的途径已不少。本人曾固执地以为,大医院、名专家永远呈“粥小僧多”状。如果“硬性”由家庭医生往上转,专家号、专家刀、专家床依旧还只有这么些,无非就是这根道挤占了那根通道,对于原本紧俏的医患供需,似乎没什么改善的意义。

  长宁区卫生计生委的葛敏主任很不同意我的想法。她以心脏病为例,说普通患者只知道自己要看心脏专家,挂了中山张教授的号,又去挂瑞金李教授的号,结果呢,可能根本“对不上号”。家庭医生就不一样了,他(她)会初步筛查出是心衰还是心梗,会有针对性地介绍去专业对口的专家那里。

  有序诊疗,专家、病人都不用“瞎折腾”,医疗资源的使用就会更“经济”,能提供的医疗服务就更会有效,由此受益病人也就更多。账是葛主任帮我算的。想想,也有道理。

  首席记者 施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9
   第A05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9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人物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教育风采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扫码关注新民晚报官方微博
家庭医生、分级 诊疗,能缓解“看病难”吗?
管理健康的“小医生”也能捉出“大病”
临床医生将被鼓励“转行”当家庭医生
申城基层医院、基层医生的“前世今生”
上海推进分级诊疗的五大设想
一个可操作可复制的“样板”
一串“爆表”的数据
谁都不想“瞎折腾”
新民晚报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9A04谁都不想“瞎折腾” 2015-12-20 2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