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内容需求和接受特点,再像过去那样一套话语,一个腔调,缺乏精准的读者定位,不知不觉我们就会被现代无情而多变的读者所抛弃。”
“主题出版固然要以出版物的质量为重,但如果没有办法做到出版和传播的有机统一,那么这样的主题出版无非是孤芳自赏,毫无意义。”
在昨天下午举办的“文化自信与出版传播能力建设”——2016主题出版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与出版界人士围绕主题出版各抒己见,解读主题出版的现状,探讨主题出版的未来。
主题出版物 应该重质量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说:“主题出版归根结底,是独特而深刻地反映时代的最强音。这个最强音在当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这一层面看,主题出版的本质,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因而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其实关乎我们的文化自信。他坦言,如今的主题出版依然存在不足,他认为“衡量主题出版物质量的标准也不应该是数量的多少,而是质量的高低。不应只看选题是否属于某个类型,而要看内容是否深刻。”他举军旅作家王树增的例子称,王树增的战争系列已累计创造了上亿元的销售码洋,“这就是优质出版的独特魅力。我们需要和追求的就应该是这样的优质的主题出版物,而不是那些贴着主题出版的标签,实际上却鲜有创造与发现的平平之作。”
中国出版人 一定要自信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以中文为切入点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个哲学家好像是维特根斯坦说过一句话,不是我们说语言,是语言说我们。语言本身就体现了特定民族,特定文化的很多特点。我觉得中国人的信仰就在自己的文字中间,只要你学会了中文,掌握了两三百个基本的表达方法,包括成语,那么做人、做事的道理和信仰就基本都在里面了,如‘与人为善’‘自食其力’‘勤俭持家’‘扶老爱幼’‘好学不倦’‘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等等,这是非常宝贵的东西。”“我的结论是,中国人要自信,中国出版人更要自信。因为我们背后有世界上最有底蕴、最精彩、最丰富、最与时俱进的文字和文化。”
增强说服力 提高影响力
当红主题出版物《打铁还需自身硬——今天如何做一名共产党员》作者之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谈到了怎样在文化创新中提高主流话语说服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问题,他表示,主题出版物作为主流话语容易忽视受众的感受,要避免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我欣赏。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表示:“只有让主题出版物变得更为通俗、更为大众,才能更好地被大家接受。”
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郭义强表示,主题出版的内容可以更广泛一些,主题出版的参与度也可以更广一些,要进一步加强主题出版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