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上海书展,总要写点什么。因为,读书,真是件好事。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远古,掌握书——不管是刻在龟甲上,还是刻在竹板上,只要是在某种载体,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就掌握了一个人群的大政方针。所以,书,都是秘藏在权力机构中,不是小民想看就能看的。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开私学之风,甘把金针度与人。刘邦入咸阳,手下高人萧何第一件事就是去收秦的图书典籍。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书,是那时政权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支撑;之后改朝换代,有点头脑的,第一件事情往往都是去收书。
即便不是改朝换代,承平年代,书,在中国历史上同样重要。之所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因为,读书,真能改变人的命运。你可以不是皇亲国戚,不是功臣勋旧,只是普通人家,但通过勤奋读书,就可能实现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说起“读书人”三个字,人们总是带着几分尊敬的。
如今读书,权力的色彩已经褪去,越来越成为一种私人体验;随着占据我们眼球和时间的各种事物的增多,读书,也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的奢侈品。古人一天12个时辰,我们一天也就是24个小时;然而,古人没有美剧看、没有手机刷。我们要做的事情则太多,于是乎,一方面是在琐碎、猎奇、无聊中大把耗费时间,另一方面是发现自己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坐下来读书。
与权力无关,与金钱也不那么有关,那为什么现在还要读书?
我想,至少有两个好处吧,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内在的:读书明理,读书开阔人的眼界、心界,让人找到自己和这个世界、自己和自己的比较健康的相处方式。自然,读成孔乙己那样的除外。如果,你觉得内在的太玄,那还有一个苏轼背书的外在的好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点是否能打动颜值党呢?
不过,读书终是件吃力的事情,不自己亲力亲为,就难以体会好处。谁读,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