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闻很热闹,令人脑洞大开。
一则是,上海年轻女子从邮轮不慎失足落海,失联38小时后被渔船救起。这38小时,不禁让人好奇:她究竟经历了什么,才能挑战人体的极限,在汪洋上得以生存。
另一则是,由我国科学家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一个不需要光纤,但保密能力升级的“量子通信网络”就在不远的将来了。人们甚至设想,“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不是意味着能实现《星际迷航》里的瞬间移动。
然而,人们陷在科学的奇思妙想中不过一两天,一场离婚闹剧冷不丁抢走了所有风头,群众的注意力倏忽间全被“谁谁谁出轨”吸引而去。一个个的,都想变成福尔摩斯,从网络的蛛丝马迹里寻找八卦的真相,而大众媒体也乐此不疲地在做各种所谓的解读。
在媒体干了10年,我也算见惯了新闻里的“三分钟热度”,但在这场狗血离婚剧被津津乐道了快一周的情形下,我仍然无奈地遗憾:人们对科学幻想的脑洞,为何总是远不及娱乐八卦的脑洞之大。现在讲的“全民创新”,求的正是人们打开脑洞,然而,科学和科幻“遇冷”却时而有之,奇思幻想、创新灵感总差那么口气。就比如,电视里婆婆妈妈的家庭伦理剧,永远比五毛钱特效的科幻剧多。
其实,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缺乏科学幻想的民族,《易经》《墨经》《山海经》中有许多优秀的科学文化,也蕴含着奇特的科学幻想。但必须承认,现在的社会仍缺乏科学创新、科幻电影必须依附的那种文化环境: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充满好奇、直面未知的精神。当然,这不能全怪大众,一方面,在功利化风气盛行的压力型社会里,人们面对沉重的现实,自然更愿意看“写实”的生活剧,因此,科学、科幻电影令人心动的“未知”,往往无法真正引起共鸣;另一方面,公众还是缺乏足够的科学认知和科学意识。
我觉得,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科学“脑洞”自然会越开越多,但舆论媒体在狗血剧和科学剧间更准确“掌舵”,而不是一味迎合眼球,或许才能让“脑洞训练”更有利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