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8月1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脑洞
马丹
  马丹

  最近的新闻很热闹,令人脑洞大开。

  一则是,上海年轻女子从邮轮不慎失足落海,失联38小时后被渔船救起。这38小时,不禁让人好奇:她究竟经历了什么,才能挑战人体的极限,在汪洋上得以生存。

  另一则是,由我国科学家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一个不需要光纤,但保密能力升级的“量子通信网络”就在不远的将来了。人们甚至设想,“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不是意味着能实现《星际迷航》里的瞬间移动。

  然而,人们陷在科学的奇思妙想中不过一两天,一场离婚闹剧冷不丁抢走了所有风头,群众的注意力倏忽间全被“谁谁谁出轨”吸引而去。一个个的,都想变成福尔摩斯,从网络的蛛丝马迹里寻找八卦的真相,而大众媒体也乐此不疲地在做各种所谓的解读。

  在媒体干了10年,我也算见惯了新闻里的“三分钟热度”,但在这场狗血离婚剧被津津乐道了快一周的情形下,我仍然无奈地遗憾:人们对科学幻想的脑洞,为何总是远不及娱乐八卦的脑洞之大。现在讲的“全民创新”,求的正是人们打开脑洞,然而,科学和科幻“遇冷”却时而有之,奇思幻想、创新灵感总差那么口气。就比如,电视里婆婆妈妈的家庭伦理剧,永远比五毛钱特效的科幻剧多。

  其实,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缺乏科学幻想的民族,《易经》《墨经》《山海经》中有许多优秀的科学文化,也蕴含着奇特的科学幻想。但必须承认,现在的社会仍缺乏科学创新、科幻电影必须依附的那种文化环境: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充满好奇、直面未知的精神。当然,这不能全怪大众,一方面,在功利化风气盛行的压力型社会里,人们面对沉重的现实,自然更愿意看“写实”的生活剧,因此,科学、科幻电影令人心动的“未知”,往往无法真正引起共鸣;另一方面,公众还是缺乏足够的科学认知和科学意识。

  我觉得,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科学“脑洞”自然会越开越多,但舆论媒体在狗血剧和科学剧间更准确“掌舵”,而不是一味迎合眼球,或许才能让“脑洞训练”更有利于创新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2016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3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4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好吃周刊
   第B04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B06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广告
   第B08版:海上寻味·广告/好吃周刊
要让失信房产中介寸步难行
第一等好事
脑洞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要抓“关键少数”
烟笃鲜
谁是“要钱不要脸”的决策者?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脑洞 2016-08-18 2 2016年08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