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文化产品配送体系“东方配送”目前实行市、区、街镇三级配送。老百姓想在家门口看什么演出,可以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出建议、点选菜单,随后由市区级组织演出单位前往登台送戏。据市群艺馆统计,截至今年11月底,市级配送已向全市200余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输送2000场演出、1000场讲座、600场艺术教育活动、40000课时文艺指导等内容。
从旁观到登台
原先,“东方配送”的演出单位和个人,多为专业出身,近来也纳入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其中不乏并非以演出为职业、更多时候在台下旁观的普通人。由上音毕业生自发组织的“铜乐工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艺术院校毕业生,未必每一个都能如愿进入专业院团,但是依然个个心系舞台。乐团创始人之一邰自强介绍,乐团2015年闯进了上海市民文化节比赛决赛,自此以后屡屡受邀进行各类演出。他表示:“近年来,乐团每年的大型商演为三四场。同时,我们更多地走入社区(见上图 记者 郭新洋 摄),一年估计演出16场。”他们还曾在市群艺馆举行了一小时的午间音乐会,广受好评。
他认为,进社区演出对乐团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在西方国家比较常见的铜管乐团,在中国的认知度有待提高。此外,他透露,每场公益演出会有一定的收入,团队中的兼职乐手能以此贴补生活。他强调:“下基层对于我们继续做好乐团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从登台到幕后
登台成主角,不算太稀奇,上海今日还将启动“公共文化配送产品设计大赛”,亦即让百姓参与到幕后工作——送什么样的演出、以怎样的方式搭配节目、如何送戏到家门口等等,都可以出主意且参与评奖。凡入选百强的团队或个人可直接签约进入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平台,接受社区点单。
市群众艺术馆东方公共文化配送中心(筹)副主任朱静波表示,明年公共文化配送产品采购申报指南公布,除了面向本市国有院团、行业协会、民营院团等,还可以面向“符合条件的各类社会力量”,总共征集2800场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艺术导赏、展览展示、特色活动四类别,“这次公开征集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首席记者 朱光 本报记者 肖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