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冰箱,里面不仅装满了食物,冰箱的顶头还写着一行大字:“食物免费领取”。这是今年9月底出现在西康路一家饭店旁的“分享冰箱”,也是沪上第一台。之后,喜士多三家门店也先后设立“爱心冰箱”。谁知两个多月运行下来,“爱心冰箱”遭遇了重重困境。“一人多拿”成为“爱心冰箱”继续提供食物的最大难题,此外,喜士多的两台“爱心冰箱”因没有经过审批,占道经营,被城管部门要求撤柜。
不应否认,“食物分享”的初衷很好,它体现爱心和善意,减少浪费,营造一种温暖的社会氛围。这样的食物分享在国外很常见,如德国、西班牙都有此类“爱心冰箱”,社区居民把家中多余的水果、蔬菜、牛奶、面包等放入室外的“爱心冰箱”中,只要有人需要,就可以随时免费拿取。西康路上的“爱心冰箱”里每天有饭店提供的25份炒菜,还有一些企业提供的临近保质期的月饼、点心,起初来领取的有附近工地上的农民工、小区的保安,也有一些困难居民、拾荒者。
然而最近记者发现,在西康路“爱心冰箱”设立点,店员放入冰箱的食物,在短短五分钟内就被一扫而空,还有部分中年人带着塑料袋过来装食物。据介绍,“爱心冰箱”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食物分配不均。因为是定时补给食物,不少住在附近的居民会算好时间,准备好袋子过来装食物。食物常常刚放入冰箱就被一扫而光。“多拿”的人往往是不需要帮助的,反而一些流浪汉等需要食物的人得不到帮助。喜士多便利店也一样,一些并不困难的居民为了拿一份免费食物而过来排队,造成人群聚集。而冰箱放置在路上需要占道许可证,这也是发起者始料不及的。
看来,“爱心冰箱”来到中国遭遇了水土不服,主要是没有考虑到一部分国人的心态,他们成长于物资紧缺的时代,总觉得“不拿白不拿”。超市里便宜几毛钱的鸡蛋也会遭到争抢,更不要说免费的食物了。
像这样水土不服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几年前,有一个海归提出了“结伴养老”的概念,这是从英国引进的养老模式,又叫“配对合住”。一些独居老人生活有困难,便“找搭子”配对合住,再将富余的房屋出租,利用租金购买看护、家政等服务,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这个概念当时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然而,这一养老模式在上海却很难推进。几年过去了,“结伴养老”在上海一对也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中国人与英国人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养老理念方面差别都很大。中国老人家庭观念比较重,与子女的关系比较密切。另外,“结伴养老”,究竟是同性结伴,还是异性结伴?是熟人结伴,还是陌生人结伴?都不明晰。此外,这一模式如果在陌生人之间开展,安全如何得到保障?
从结伴养老到爱心冰箱,不少“看上去很美”的国外模式,到中国却难以存活,其尴尬在于没有经过充分调研便匆忙“移植”。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另一个“概念炒作”的问题。时下,有些机构和组织热衷于用一个新鲜的概念来博眼球,却缺乏踏踏实实做事的劲头。
这几天又有好几条类似的新闻。一个是“义工银行”,将志愿服务的时间存入虚拟的“银行”,等自己年老时,可以支取时间,获得他人的服务和照顾。这和多年前上海一些区里搞的“时间银行”很相似。“义工银行”刚刚试运营时间半年,主要服务也只是陪老人聊天,有记者问:存入的时间怎么“支取”?这家组织秘书长坦言,还没有想好,如果出现集中“支取”,则无法承受“挤兑”。
还有一条:“本市首家O2O慈善超市有望在静安区亮相”。据说,这种慈善超市也是借鉴了英国的慈善超市的理念。事实上,上海每个街道早都开办了慈善超市,几乎都成了门可罗雀的“鸡肋”。这一O2O慈善超市前景究竟如何,尚未可知,但还未开张就大张旗鼓地宣传,并表示要向全国推广,似乎太早了一点。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都比较急躁,恨不能一夜爆红。其实,一个项目能否成功不在于一个点子或概念是否新、奇、洋,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国情、适应需求,为人们所接受。而媒体也应保持一份冷静,对于这样由“概念”引领的新闻,不妨静观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