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昨天表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已做好顶层设计,但在推进过程中仍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必须突破体制机制的瓶颈,破解影响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制度性障碍。
科技成果“从纸到钱”的短板如何补?一线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如何激发?如何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寻找原始创新活力?连日来,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纷纷建言。
重点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
“国内外已有大量实例证明,各行业技术的源头创新往往不是大企业做出的,而是由大量的小微科创企业首先提出来的。”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副校长葛均波认为,要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必须改革政府科技经费投入机制,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
葛均波说:“国家和地方政府用于应用科学技术研发的经费,偏爱分配给一些自身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真正代表科学技术源头创新、又最需要政府资金“雪中送炭”的大批小微创业企业,却得不到政府资金的支持。“尤其是相对于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资活跃的互联网、O2O等商业模式的创新领域,医疗、电子等高科技领域的初创企业,因投入大、风险高,天使投资回报率低,民间资本往往望而却步。”
葛均波建议,借鉴国外经验,政府加大力度资助民间资本,选择专业团队设立高科技创业孵化器,负责项目筛选、投资和孵化服务。政府出大部分资金,孵化企业股份由孵化器和项目团队分享,政府承担主要风险,民间资本和运营团队也承担一部分风险;一旦企业成功,民间资本和团队获得较大收益,政府的投入也可以在企业未来的产品销售中逐年得以回收。
众包方式悬赏解决技术难题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互联网+创新”也催生了‘创新模式’。”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指出,在新模式下,通过众包、众筹等方式,人们调配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便利程度远超过去。与之相应,提供原始创意和智慧的人力资源,上升为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对于生产制造领域来说,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自然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最关键要素。
郑惠强建议,在这样的新背景下,政府应当创新专项资金资助方式,使其激励作用“纵向到底”,直接惠及实施项目的技术人员,从而使财政资金真正发挥出鼓励引导作用。比如,激励企业推广采用众包方式,通过互联网向内部员工或社会力量“悬赏”解决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于企业支付给解决问题的个人或团队的奖金予以一定补贴,企业“借贷”大众智慧,政府补贴部分“利息”。
郑惠强认为,这种类似于“智力贷款贴息”的资助方式,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和项目实施人员的经济利益捆绑在一起,项目实施人员可以直接从中获益,从而不断激发出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
建国家实验室引领科技创新
“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决定一个国家原始创新活力。”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原所长何力认为,建设国家实验室,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对于改革科技布局推进科技发展、重组科技资源优化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何力说,国家实验室建设深刻影响国家创新力量布局和方向,为确保国家实验室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需要改革体制和科技投入方式,保证国家实验室的独立性和开放性,能够凝聚优势科技力量和长远的持续稳定发展。
他建议,选择具备条件的优势科研机构和大学,打破行业壁垒,通过资源整合、重组等方式建设真正独立运行的国家实验室,并建立与实验室科技目标匹配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
特派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