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刚刚建成的杨浦(南段)滨江示范段,发现这个“生态复合型滨江公共空间+雨水湿地公园”已惊艳亮相,成为附近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突出“历史感”
杨浦区滨江岸线共有15.5公里,为中心城区最长,分为南段(秦皇岛路-定海路)、中段(定海路-翔殷路)和北段(翔殷路-闸北电厂)。目前启动建设的是南段,长度5.5公里,面积12.93平方公里,规划于2013年8月由市政府批复,2015年3月底开工建设。
据介绍,杨浦(南段)滨江公共空间将分为五期建设。区里正着力推进滨江岸线,努力实现内环线内2.8公里范围防汛体系、码头岸线、慢行系统全面贯通。截至8月底,示范段已向公众开放。
公共空间第一期(示范段)的范围是怀德路至丹东路,岸线全长约550米,总面积2.7万平方米,规划理念为“历史感、智慧型、生态型、生活化”,其中“历史感”被放在首位。这是由于杨浦滨江地带是上海“百年工业”的代表,历史上的工业遗存丰富的缘故。为了留住历史,老建筑、历史遗存,“能不动的尽量不动”。
烘托“十四景”
带上孩子,穿上运动鞋,有不少居民已经在这里慢跑步道上锻炼身体。所有的扶手、栅栏都采取了整旧如旧的手法,呈现具有凝重历史感的铁锈色。高高的路灯是由旧水管改造的。每隔几步,就可以看到一座“工业之舟”。这是在老码头地面上放置的可移动的“漂浮生态岛”,结合植物种植、休息座椅、照明设施,形态与往来于黄浦江面上运输货物的船只相类似,唤醒人们对码头文化的记忆。
“工业之舟”是滨江公共空间极富特色的“四带十四景”中的一景。“四带”是指工业之轨、眺望之堤、健身之道、浮线之园。十四景是指伴林浦舍、涛声回响、趸船系柱、纺织廊架、海绵城市、芦池杉径、灯塔基础等。如纺织廊架是两座红褐色金属制成的织机,还有纺织女工的雕塑。
滨江示范段的地面并不平整,部分地方居然还“坑坑洼洼”。原来,设计师保留了原有工业码头粗骨料混凝土地坪质感、保留了所有系缆桩柱墩等突出地面的工业印记,充分体现码头文化特色。“原本码头粗骨料都在混凝土地坪里面,经过若干年风化后,露出了粗骨料,这代表码头是很有年代感和历史沉淀的。因此,我们故意把它保留下来。”杨浦滨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串起“老厂房”
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共有45公里的滨江岸线,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明年底要全部贯通。这45公里滨江岸线中,有2.8公里在杨浦(秦皇岛路至杨浦大桥),杨浦区将提前半年,即于2017年6月底贯通。
杨浦区区长谢坚钢说,未来杨浦区希望在滨江建“近代工业博物馆”,它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而是一个博物馆群,将散落在滨江一座座老厂房,挖掘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工业遗存,像串珍珠一样串起来。
夕阳中,在老工业码头上遥望浦东金融中心,历史的跨越感在浦江两岸展开。从港口码头到工业厂区再到金融中心,时间的长河在这一刻这一点重叠了。首席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