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脑区中,与包括恐惧在内的很多情绪的控制有关的,是杏仁核。”论文的通讯作者、神经所副研究员杨扬介绍说,研究组在小鼠实验中首次揭示了一条在恐惧记忆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神经通路——“侧杏仁核—听觉皮层投射通路”。运用化学遗传和光遗传技术,选择性抑制这条通路的神经活动,可大幅降低小鼠的恐惧反应。杨扬表示,如果未来科学家在人脑中也能找到对应的这条“恐惧记忆通路”,并精确调节其活动性,就可以减轻焦虑症和PTSD的症状。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院士指出,如今很多脑疾病治疗面临一个巨大的瓶颈问题——药物治疗效果甚微。“这提示我们采用生理或物理等非药物干预方式,比如电刺激和磁刺激。侧杏仁核—听觉皮层通路的临床应用价值,也是如此。不过,在此之前,还有大量临床前实验需要完成。”
研究组还破译了恐惧记忆的存储密码:在侧杏仁核—听觉皮层通路中添加突触,突触越多,恐惧程度越强。使用双色成像技术,研究者还发现,在成年动物大脑皮层中,超过98%的新突触都不是崭新的,而是遵循部分新增、半新半旧的规律,节省了空间、细胞能量和所需结构蛋白数量。
据蒲慕明透露,在由他领衔的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不少人工智能研究者对人脑的记忆储存机制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提示了一种新的计算模型。“一般来说,现在的人工神经网络连接是固定不变的,若能借鉴人脑适应环境学习与记忆的方式,给予这些连接产生动态改变的可能,其效率必然会大大增加。”
那么,这些研究成果能否让人类更聪明、更善于记忆与学习呢?蒲慕明院士坦言,国际上已有许多专注于用药物增强突触功能的企业,但这些研究距离应用尚非常遥远。突触被形容为脑神经网络的“信使”,人脑内大约有10的15次方个突触,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在成年人的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细胞不会再有任何增加,只有突触还在变大、变小、形成、消失,其应用潜力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