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面试中,面试官总是要问一问被面试者有什么业余爱好。从技术层面上说,这个学生能够参加面试,说明笔试已经通过,何况各门功课的成绩也是一目了然的,所以要全面了解这个学生,考察其业余爱好便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对于业余爱好的考察,可以推而广之,甚至可以用来考察一个职场人员的智商、情商,乃至价值取向。因为从根本上说,职业,或者工作,其基本的目的是谋生。那么,我要了解你的话,知道你是能够很好地谋生了,还应该去考察些什么呢?
历史上,没有职业的文学家。从孔子编《诗经》,屈原写《离骚》,到曹氏父子著诗赋文章,到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学成就,说白了,都是业余爱好的产物。陶渊明、李白等,看似无所事事,或隐居于山野林下,或游历于五湖四海,总不能说他们的职业是写作吧?就是从书画方面来说,也是一样的。曹雪芹写《红楼梦》,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也不是他们谋生的职业,而是业余爱好。
事实上,业余的水平往往比职业的要来得高。你看看奥运会,那是业余爱好者的运动会。而这个运动会的本意是“game”,也就是游戏的意思。游戏是什么?爱好!所以,奥林匹克运动会,其实应该翻译成“奥林匹克游戏会”的。来参加的各路大神,自然应该是业余爱好者。也正因为如此,美国职业拳坛和NBA的运动员,一开始是没有资格参加的。正因为是爱好,自己喜欢的,才会用心去做,也才会做得好。如果抱着“为国争光”的高大上的目的,则如同装上了核动力,可以一往无前了。但是,如果抱着“拿了冠军就发财了”这样的功利的目的去做,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科学的历史也是如此。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到牛顿、孟德尔,他们欲穷自然的奥秘的原动力,与谋生关系不大。就说牛顿,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他的“职业”是数学家,只不过是一不小心“业余”成了物理学家。至于达芬奇,首先是工程师,然后才是画家。这种“跨界”的例子是很多的,为什么他跨界?为什么他能够跨界?爱好,爱好而已。这与白天上班,晚上去开滴滴,完全是两码子事情。
如今,申请项目经费成了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第一要务,科学家成了让年轻人望而生畏的苦行僧。科学家没日没夜地工作,业余爱好之说,根本无从谈起了。我认识一些海外华人学者,他们不仅是科学家,还是社会活动家,“生活享受家”,出的科研成果却不少。为何?他们有一种悠然的态度,他们已经从“谋生”中跳了出来,开始做他“爱好”的事情了。
中国的文化,有许多表达,正反都是对的。要是断章取义,则非常害人。如“玩物丧志”,一般会引申到“玩就是不好的”这个意思上去。
其实,许多创造性的思维,都是在“玩”的状态下修成正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