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谢晋的乡情
吴伟余
  吴伟余

  因为搬家,历年来堆积的书籍当在清理之列。在一叠叠本应归于“扫地出门”的旧书中,我忽然瞥见封面嵌印蓝底碑拓的车马花纹,中间直排6个红字的一本《上虞乡贤文化》。考虑到不日出生上虞的连襟将由德国来沪休假,我便将该书重又捡起,思忖着届时送他,以解其多年离家的乡愁。捧书在手,刚启扉页,“谢晋,2002.5.24”几个灵动飞扬的书体映入眼帘。于是,14年前与已故著名大导演谢晋先生午后茶叙的情景记忆随即打开。

  记得那天下午,我按约叩开谢晋先生工作室的房门。谢导身着白色衬衣,外套一件军绿色马甲,是惯常人们在影视新闻镜头里看到的形象。甫一握手,我连声称赞谢导是艺术常青树,在影视领地屡屡“东山再起”,不愧是谢安后人。谢晋听我说到东晋大政治家谢安,这位中国历史上文韬武略少有重名的谢氏先贤,那双镜片后的眼睛,霎时闪出一种神采。我赶忙又补了一句:“你拍战争片,可谓极尽谢门风流。既有谢安大将军的格局,又有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气韵。《高山下的花环》战争场面气势磅礡,纵然是硝烟弥漫,战地黄花依然芬芳扑鼻,战争大片完美地处理出一份诗情,深深感动了我们这一代人。”谢晋听罢,只见他将头后仰在沙发的靠背上爽朗大笑。那种轻松快意的心情,似乎温暖了整个房间。早已跨过古稀之年的谢导,解开了他的军绿色马甲,青春勃发地同我聊起他的谢氏高祖,可爱的家乡。

  谢导说,“上虞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梁祝传说中的英台故里。我出生上虞,我的谢氏根脉的老祖宗就是晋人谢安。我是他第56代子孙。”史传这位隐逸上虞东山的谢安,41岁时,面对国难当头,毅然下山,阻止了桓温篡晋,有了“东山再起”的成语。公元383年,他运筹帷幄,率领谢氏家族督练的八万“北府兵”,击败了前秦百万入侵大军,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奇迹,有了史称 “淝水大捷”的经典战例。

  “你知道上虞地名的来历吗?”谢导边热情示意我品用上虞精品茶叶冲泡的茶水,边和蔼地问我。我一时无从应答。谢导却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了《水经注》上对上虞的记载。《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云: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县名。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古字娱通虞),故曰上虞。

  谢导所指4000年前“舜会百官”,以及尧禅让舜的传说,可谓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开山基石,也是读史者开篇要目。除了舜和谢安两位历史名人外,彪炳史册的上虞著名人物其实还有很多,如古时提出唯物论断的王冲等。尤其流芳中外的东汉上虞人曹娥的孝道事迹,在谢晋孩提时父辈就口耳称颂。谢晋在叙说曹娥这个人物故事时,动情地用手向我比划着曹娥投江的场景。他说,曹娥是中国孝道的一代楷模,我一直有将她拍成电影的心愿,力图通过电影语言让人们真切体会曹娥感天动地的孝道凄美,感受中华孝道文化的精髓。

  在上虞家乡仅上了一年小学,便随父母举家到上海生活的谢晋,此后为避战乱,颠沛流离过大半个中国,为拍摄电影又走南闯北,见识了太多的山川江河,但当谈起四明山下的上虞,眼神仿佛来了电,时间仿佛会倒流。有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与生俱来的乡情,一定是母亲播种在游子心底的情感密码!这样想着,谢晋生前伏案签名赠我那本《上虞乡贤文化》的画面重又在我面前展开……

  十日谈

  冬至的思念

  他那独具风格的作品和富有个性的笑声长留人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专题报道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家装之窗
   第B07版:家装专版
   第B08版:广告
天真之人香菱
『业余爱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竹能医俗
帕米尔“闯关”
云海千层浪(中国画)
闽东霞浦山 游归赋此
谢晋的乡情
美国版夜光杯A21谢晋的乡情 2016-12-16 2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