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的家境都基本在贫困线上下浮动。因为物质的贫乏,“惜物”的观念深入时人之心。缝缝补补又三年,哪家不是?房子倒是家家有,单位分配不要钱。邻居亲朋暗暗比的最多的是房子里的大件和小件。橱柜桌椅一类,体积大的称大件。买个家具叫“撑”了一件,一字见辛苦啊!谁家买了一个大衣橱这样的大件,那可是要艳羡煞多少人来参观围观的,对面楼里说不定还有红红绿绿的眼睛在窗帘后哪。所以,那时候小孩挨打大多倒不是因为考试成绩玩电脑类事情,往往就是丢了东西,坏了衣服鞋子。
有一次,我和邻居小孩模仿杂技顶碗,手肘托碗走路。当哗啦一叠碗砸地时,用“我的内心真是崩溃的”来形容怕还不够啊。
只有一个字,逃。逃到什么时候回家呢,必须是爸爸下班后。为什么呢,因为,每每这个时候,爸爸总是说,旧的不去,新的怎么会来呢。吃饭吃饭,他说。于是一夜风平浪静。
旧的不去,新的怎么会来呢。这句话在我们家,常和姐弟们大概率的碎碎丢丢事同时响起,从小到大,简直像悦耳的成长音乐一样。会不会,我的看似不太惜物、喜新厌旧与此有关?
对丢失的物品,我基本一声叹息后就句号了;对过往的人和事,也总是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留恋,相比昨天,我被周遭人认为是绝对更喜欢有期待性的新明天。是这样吗?与闺密那尼曾有关于旧与新的对话,知己慰心,或是正解。摘录如下:
那尼:就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旧的要与新的发生关系,才不会成为道德的旧物。所以,有的旧正是可超越时空的永恒经典。
蓝山:((☆_☆)(玫瑰花)
那尼:对旧的保留度与主人的感情沸度有关。有的高,有的低。而无情者未必无情,可能是旧的够不上他的格。故滥情的也未必多么天使。遗憾的是,因为滥得没有落差的一视同仁,也就贬损了真正的高贵者。这么说,对不对?@蓝山
蓝山:有的看似恋旧,其实是未来和现在的空虚,那叫守旧。不指向未来(不发生关系)的过去和现在都是没有意义的啊。其实,恋旧人往往是性情人,既是性情人,怎不会喜欢新事物?对这样的人来说,没有新旧,只有美好,这是新旧来去的唯一标准。
那尼:就是到了九十岁,也不该守旧。守旧,是生命力的停滞。看那些高龄者,区别就大。有的已只是生物人,而有的仍有气场魅力。物与人,不管新旧,去与留,总是按美好的浓淡度,依次渐行渐忘淡出^_^。
是的,就是这样的。我,我们从来就不相信真正美好的东西会被日历翻过,她们怎么会过去呢。她们也并不是留在心里、记忆里陈列着那么可怜,而是已经、将会成为我们生命里的一部分,和我们,我们的过去,和未知的东西一起,在未来的日子里,温故知新、推陈致新,这不就是生命被丰润丰富的美好么。
所以,过去的,该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不需要、不属于你的,不能焕然如新的旧东西,就断舍离吧。因为,旧的不去,新的怎么会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