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记者从浦东新区法院获悉,由于被告在外地,浦东新区法官运用微信成功调解这起劳动争议案。
一条微信转走10万元
邱小姐在上海浦东一货运代理公司工作。一天,“总经理”将她拉进了一个新建微信群里,“同事”们在群里聊天谈工作,很是热闹。
2016年3月9日11时30分左右,“总经理”突然在群里@邱小姐,要求她划款10万元到一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账号内。既然“总经理”发话了,邱小姐没有任何疑问,很快就办妥了手续,中午12时,10万元已经打入了“总经理”指定的账号。
做完账之后,邱小姐对坐在办公室外面的总经理毛先生随口说了一句:“钱已经转出去了。”毛先生听到这句话,觉得莫名其妙。邱小姐把情况向毛先生一讲,两人终于明白了,原来,邱小姐被拉入的那个微信群并不是毛先生创建的,是有人假冒“总经理”和“同事”,将邱小姐引入早已设好的圈套,骗走了10万块钱。
公司财务制度存在漏洞
邱小姐向警方报案,由于案件还没侦破,10万元损失目前无法追回。邱小姐认为这事自己没有过错,拒绝赔偿,货运公司因此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10万元损失,由于该案不属于受理范围,浦东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不予受理,货运公司向法院起诉。
货运公司认为,事件中邱小姐明显有重大过错。诈骗的微信号并不是毛先生的,而毛先生的微信号邱小姐是有的,完全可以识别。另外,事发时毛先生就坐在财务室外,邱小姐没有跟他核实,而且邱小姐任职以来,从未有过10万大额款项的支付。
按照财务制度,出纳都是要领导签字才能转账,邱小姐仅凭一条微信就轻易转出大额款项,看起来好像确实有问题。法院开庭的时候,远在陕西老家的邱小姐因为身体和经济原因没有出庭,但她提交了5项证据材料。
原来,邱小姐虽然只与货运代理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实际上是三家公司的出纳员。两份邱小姐与财务同事聊天的微信截图显示,之前公司领导都是通过微信告知付款,事后补签字,证明公司财务制度存在漏洞。
女出纳担责两成赔2万
法官开庭了解情况后,组织双方调解,并制定了方案,邱小姐同意该调解方案。
浦东法院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在确认邱小姐微信号及身份的情况下,以微信视频,结合现场调解,最终双方自愿达成协议:邱小姐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赔偿公司损失2万元,工资、社保、公积金等问题也一并予以解决。(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记者 宋宁华 通讯员 王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