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起源于去年出版的一部书《孩子们如何夺了权》,作者戴维·埃伯哈德是瑞典一位精神病学家,也是6个孩子的父亲。
他说:“瑞典的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父母们已经失去控制权。”
他在书中指出,瑞典式家庭教育对孩子过于放任,家长们疏于给孩子“立规矩”,以至于现如今的瑞典年轻人中净是“熊孩子”:不懂礼貌,“不说谢谢你,不会给别人开门,在地铁上不会给老人和孕妇让座。”
他在书中举例:孩子在课堂上用智能手机发短信或玩游戏,如果老师没收了手机,过后十有八九会接到家长电话,控诉老师侵犯孩子权利。一些老师因此不敢采取“制裁”手段,只能苦口婆心劝说孩子们上课时把手机收起来。同样,当学生上课时聊天,老师们也不敢再用“不好好听课就出去”这一招惩罚学生。
他不认同瑞典的孩子们经常代替父母,成为某些家庭事务的决策者,譬如晚餐吃什么、看什么电视节目、去哪度假等。“你宴请宾客时,他们从来不老实坐着,而是不停打断(大人)。他们总是主角,问题在于他们变成青年后,会理所当然地以为世界就该以自己为中心运转,现实会让他们感到非常失望。”
他主张瑞典家长们重拾“独裁式”育儿模式,声称:“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显示,独裁式的养育方式对孩子有害,你可以在家庭中发号施令,家庭不是民主政体。”不过,他否认自己是在宣扬要回到“随便扇孩子耳光的时代”。
埃伯哈德是斯德哥尔摩北部一家医院的精神病科室主任,但他在《孩子们如何夺了权》中的论点依据主要来自他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常识”,而非科学研究。据他观察,越来越多的瑞典孩子们长大后出现焦虑症和自残问题,并且缺乏处理成人生活问题的能力。他也指出,近年来瑞典学生旷课率攀升、在国际教育水准评比中表现越来越差,和过于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模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