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出生于德国的Peter Fiegl,父母都有犹太血统,9岁以前的他一直幸福快乐地生活在柏林,直到战争突然降临。为了躲避德国纳粹的种族政策,全家搬到法国,可是很快法国也被德军攻占,一家人再次生活在纳粹的阴云之下。
无数人为我们对抗纳粹
1942至1945年,Peter为了逃离追捕几经辗转,装病、说谎掩饰身份。年少的他还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1943年,Peter被转移到几百里之外的另一个村庄。在二战期间,那里的2250位村民曾保护了5000多人的性命,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犹太人,并且是和Peter一样的儿童。很多年后,曾有人采访过当时的一位村民老妇人,希望能了解在纳粹高压统治的政策下,为什么可以不顾安危去帮助那些犹太人。老人十分平静地回答:“我们只是做了对的事情而已。”
“1942年一天中午,主管女士突然对我说:‘你看起来病得很严重,你需要马上卧床休息。’我很奇怪,我没有感觉到任何不舒服啊?她坚决地说:‘你病了,立刻回去你的房间,卧床休息。’我被她送回房间,被迫上了床,她给我喝了一种难以下咽的药水。半个小时后,来了两个人,他们测量我的体温,确认我生病了,所以我没有被带走,他们留下话说,几天以后等我的病好点,他们再来带走我。”Peter说道:“我现在已经不记得主管的名字了,却永远记得她所说的每句话。我意识到,有无数的人为了我们能活下来,一直在和强权对抗着,甚至不惜身处危险之中。”
失而复得的童年日记
1942年夏天,为了躲避战火,Peter被送往法国郊区一个村庄。一天,很久不见的父亲骑着自行车来看他,并带来礼物,虽然父亲十分想念他,却没有多作停留,因为他必须在日落之前赶回城里,纳粹对犹太人的宵禁很严格,如果犹太人在日落之后还在街上出现,很可能会被枪毙。父亲走后,Peter有种不好的预感,的确这是他最后一次与父亲见面,3天以后,他的父母就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从那天起,Peter开始写日记,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日记不过是为了记叙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所以才能最真实地流露出内心的情感。
1942至1944的三年期间,Peter完成了两本日记,其中第一本由于颠沛流离遗失在法国,他曾试图寻找,可一直未果。20世纪90年代,根据Peter经历改编的电影上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出乎意料的是,有人从巴黎打来电话,称自己收藏的一本日记很像是Peter 所遗失的那本。直到今天,说到这戏剧般的失而复得,Peter仍露出惊喜之容。“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本日记只不过是一个孩子的涂鸦之作。我很幸运,还可以找到它,所以我决定将其出版。”他将这两本珍贵的日记集结成册,取名为 《One men,two voice》。
痛苦但并没有仇恨
Peter也有和电影《美丽人生》类似的结局,从1942年夏天起,没有再见过自己的父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讲述过程中,几度哽咽:“我们一直没有找有关那些在法国被捕的犹太人去向的资料,直到1993年,我认识了一位和我有相同经历的法国人,那时我才在那里找到了我父母的一些信息。他们在1945年死于奥斯维辛。”“1996年,我曾去过那里,我妻子问我是不是疯了,为什么要去?可是我还是去了。那儿很恐怖,可是我还是想去看看。”
“这段经历是痛苦的,可它并没有让我学会仇恨。”Peter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在他儿时的照片中,仍然可以看到童年的灿烂笑脸。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