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从评弹的伴奏说起
~~~——从评弹的伴奏说起
~~~——从评弹的伴奏说起
~~~——从评弹的伴奏说起
~~~——从评弹的伴奏说起
~~~——从评弹的伴奏说起
~~~——从评弹的伴奏说起
~~~——从评弹的伴奏说起
     
2012年01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白守黑自从容
——从评弹的伴奏说起
顾忠伟
  顾忠伟

  上海评弹团建团60周年,推出三场流派演唱会,我观看了其中一场《三国风云》,舞美豪华,灯光美艳,服装新潮,伴奏乐队中好像还加入了电声。

  近年来,评弹似乎有一种生怕落后于时代的焦虑感,加紧步伐在“与国际接轨”。演出形式越来越趋华丽晚会型,伴奏则加入电声,甚至动用交响乐队。如几年前推出的《四大美人》和交响乐伴奏《金陵十二钗》等,听众反应就贬褒不一,有人称这是将西洋交响乐与评弹嫁接的大胆尝试,而老听客大多对此不以为然。我在网上甚至读到一位网友撰文,称今后用钢琴为评弹伴奏也不是没可能,其依据是因为早在上世纪40年代,弹词响档严雪亭就曾请钢琴师在电台“空中书场”为他的唱腔伴奏。不幸这一大胆预测果然言中,后来好像上海兰心大戏院还真上演过用钢琴伴奏的开篇《秋思》,可惜我没听过,效果如何更无法想象。

  上海评弹团老团长吴宗锡在《走进评弹》一书中评说得很到位:“评弹演唱以神、气、韵为其审美特征,大乐队的伴奏会以其繁杂的大音量淹没了精细的润腔和浓醇的韵味……精妙的三弦、琵琶伴奏,是远胜于西洋乐器组成的乐队的。”管弦乐队音色丰润绵密,善表现旋律,有极强的语气感。而评弹伴奏乐器则以传统的弹拨乐器为主,音质为跳跃的颗粒型。若换成弦乐,比如二胡与小提琴,两种声音尚可相融,而琵琶三弦与管弦乐队音质迥异,基本属于“不搭边”,硬凑在一起,难免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以《金陵十二钗》为例,在多数唱腔里,交响乐队的伴奏就像个本领高强却插不上手的旁观者,显得呆板而缺少变化,除了弦乐拉出长音和声以及拨奏陪衬外,只能喧宾夺主地反复重复那几句过门旋律,而真正体现评弹韵味的琵琶和三弦,却被湮没在庞大的乐队音响里。倒是《妙玉》与《王熙凤》两段唱腔,胡国梁的三弦以及袁小良精妙的琵琶伴奏,因较少交响乐队的“骚扰”,而顿觉书味浓浓,韵趣横生。

  琵琶加三弦两件简单乐器构成的伴奏,赋予了评弹唱腔古朴、恬静而温婉的美感。而一张半桌,两把椅子的简单演出阵容,更注定评弹是一种以说噱弹唱来吸引观众的口头艺术,与讲究灯光布景、戏装道具的京昆越剧等相比,评弹更像是特色小店而非超市、大卖场;是知己间的“笃盅(小酌)”,不是应酬的豪宴;是雅致的盆景,而非锦簇的花团。评弹的创新,决非是豪华演出阵容、现代表现手法和流行时尚元素的堆砌,而应着眼于编创新书目来吸引听众。不禁想起日本的歌舞伎,这种起源于江户初期的日本剧种,与评弹一样有着数百年历史,至今却依然保持着几世纪前的原貌。

  德国人把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称为“活化石级”乐团,而积蕴着悠久历史的评弹,就是这种“活化石级”艺术。我以为,评弹无需去跟什么潮流,只管走自己的路,早晚潮流自会回转身来打量它。评弹所需要的,是自信,是一腔沉足的底气,是一份知白而守黑的从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但愿人长久”
那消失的……
知白守黑自从容
九龙图
偷闲
一眨眼就变卦
贺春(二首)
图片新闻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知白守黑自从容 2012-01-25 2 2012年01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