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我观察他们的学习过程,对于有一件事始终好奇:婴儿照镜子,多久之后才明白镜中形象是他自己?如何得知的?后来读到研究报告,说十八个月大的幼儿才有镜中影像是自我的观念。动物行为学家研究动物照镜子,发现大部分的灵长类以及海豚、象、猪等动物也有自我的概念,鸽子可以经由训练学会;奇怪的是我们以为最有灵性的猫和狗,它们却始终弄不清楚。
镜子总是给人神秘的联想。旧时人家的镜子平日要用袱布盖起来,怕小孩照多了被摄走魂魄。少女时听过神秘的传言,说午夜对镜削苹果就会看到将来要嫁的人,我虽觉无稽却又好奇又害怕,午夜对镜总有些惴惴——万一出现看清楚了,将来见到那人会不会当成鬼不敢嫁了?村上春树有个短篇小说《镜子》,写他夜深人静时分面对镜子,发现镜中人其实并非自己的映像,且有仇恨的表情。读了有些毛骨悚然,此后更不敢在夜深人静时单独照镜子了。
旧时的志怪小说里也不乏奇诡的镜子,如元人所撰的《琅嬛记》简直像科幻小说:有个叫沈爱的人,向渔夫买到一面从水里打捞起来的镜子,“时时有人物影,平生所未睹者,往来于镜内。夜,恒有光……?”不就是电视机吗?
想象力丰富的阿根廷作家博赫斯(Jorge Luis Borges)也喜欢写镜子。他有一首题为《镜子》的诗:“有时候,在晚间,镜子漫起雾汽/来自一个人的呼吸,一个未死之人。”令我想起多年前参观过一栋美国早期殖民时代的小木屋,床畔墙上挂一面有把手的小镜,解说员说是用来测呼吸的雾汽,判断床上的人断气了没有。我不禁打个冷颤:那个年代那么常死人?
童话和神话也喜欢写镜子。白雪公主的后母每天照镜子问谁最美,魔镜的审美观竟如此可信吗?安徒生童话《雪后》里一面邪恶的镜子摔碎了,碎片飞进孩子的眼睛,于是眼中的世间万物就变得歪曲丑陋——这是象征纯真年代的丧失。《哈利·波特》里有一面神奇的“欲望之镜”(Mirror of ERISED——DESIRE的反写),人们在那面镜子里可以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成真。身世凄凉的孤儿哈利·波特,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置身慈爱的父母和亲人中间,看得痴了过去——然而那是镜花水月。
希腊神话里蛇发女妖美杜莎,见到她脸的人会变成石头,帕修斯与她搏斗不敢直视她,就用一面光亮的盾牌作镜子,从镜中找到她的影像将她斩首——可见镜里出现的恶魔形象不算本尊;而传说中鬼是没有镜中倒影的,又可见鬼魂根本是幻像。
看来我印象中文学里的镜子似乎都带着些神秘甚至阴暗的色彩。其实镜子象征的应该是光明,室内装潢都懂得利用镜子采光,这个观念拓展开来,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镜子带来光明的故事:
意大利阿尔卑斯山麓有个小镇Viganella,人口将近两百。这里每年从十一月到次年二月初,几乎有三个月都深陷在近旁高山的阴影中,无法得到直接的日照。几百年来,镇民每年二月二日举行庆典仪式,庆祝漫长黑暗的冬天过去,终于重见光明了。2006年冬天,镇民在近旁山上装了一架8米宽、5米高的巨大镜子,基座的仪器让它可以随着太阳的位置调整方向,把阳光反射到镇中央的广场上。设计者是一位设计日冕仪的建筑师。这项工程耗资十万欧元,费用由每户分摊。从此居民的冬日生活完全改观,甚至吸引了许多观光客前来见识这面为人们带来光明的大镜子。
人与另一个人的关系有时也像照镜子——彼此亲近的人,自身的感想认识与对方互映,相互投射也互相影响;益者愈益,损者愈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