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将这三个贼人制服
“为什么有的地方小偷越抓越多?”胡雪林提出的问题震聋发聩。
还在数年前,曾看到一则让我夜不能寐的报道:某火车站派出所的警察,居然沦为在火车站作案小偷的合伙人。猫和鼠结成了亲家,猫成了鼠的“后台老板”。他们合伙做一笔无本生意。每当小偷得手一笔钱,都按比例与车站派出所警察分成。警察给小偷的“回报”是,每当小偷被人抓送到派出所,警察装模作样地将小偷“教育”一番,然后等抓送者离开,便将小偷放了。因此这里的小偷便肆无忌惮、放开手脚大偷特偷,他们偷得越多,给“猫”的分成就越多,于是老鼠成了硕鼠,猫也被老鼠喂养成肥猫……
胡雪林遇到了棘手事:在东门一家服装展览馆,他发现了一伙来自西部的窃贼。数了数,一共有12人。他是从这拨人的神态、外貌特征、服饰等等作出判断的。这些人在展馆里四处乱窜,越是人员密集的地方,他们越是像黄鳝打洞似的往里钻。那一双双贼眼不看那些各种款式、品牌的男女服饰,却老在别人的口袋、拎包、背包上滴溜溜转。
说棘手,是因为那时手机还不普及,无法联系到更多的帮手来对付这伙人。如果去打座机电话,他担心跟丢了目标。没办法,他一边紧盯这伙人的行踪,一边寻找熟人。他一人要对付12人,实在是势单力薄。
虽说这些家伙他一看就知道是贼人,但他们未出手时是不能贸然抓捕的。出手早了不行,出手晚了赃物被转移也不行,只有确定能人赃俱获,才能判定小偷的偷窃行为。有时钱包就在小偷脚下,因为缺少证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贼人逍遥法外。胡雪林的每一次行动,都是一个寻找“人赃俱获”的过程。
胡雪林没找到能助他一臂之力的熟人,看来他要单打独斗地与这些人高马大、粗犷壮实的西部汉子有一场“恶战”了。他的“大个子”在这些人面前,一点优势也没有了。倏地,他发现,有三人合伙相互配合,围绕一个拎包的少妇下手了。其中二人夹在少妇左右,遮挡住周围人的视线,一人伸手拉开少妇拎包的拉链,在一眨眼的瞬间飞快从中夹出了钱包。胡雪林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手扭住一个扒手,然后给他们上铐。就在此时,旁边一把雪亮的匕首向胡雪林的腹部捅来。幸好是初冬时节,衣服穿得厚,胡雪林腾挪之间,衣服的外套、毛衣、棉毛裤被划开一道6厘米长的口子,刀子没有扎到肉。胡雪林顺势将铐子的另一半扣住了刺他的手。这时,另一负责掩护的扒手也抽出一把藏刀,用生硬的汉语命胡雪林放了他的同伙,见胡大声警告、毫无惧色、步步进逼时,他举刀向胡的脸部砍来,胡左手挡住他的手腕,右手夺刀,同时一个过背将他摔将在地……
这一刀光闪烁的精彩格斗如同武侠片中的场景,吸引了展馆里的群众。当他们明白是便衣警察在抓小偷时,很多人七手八脚上来帮忙,将这三个贼人制服。一位开小面包车的师傅说:“用我的车送他们到派出所去吧!”
遗憾的是,另外9名贼人“大难来时各自飞”,他们撇开落网的同伙,分别穿过杂乱的人群作鸟兽散,难觅踪影了……
在胡雪林从事反扒行当的早期,如有人问他:“为什么那些人会从普通人,堕落成偷窃犯罪分子?”他会用最简单的四个字回答:“好逸恶劳!”
数年前在他经手了一件抢劫案后,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他对问题的思考开始复杂得多了。他不会简单地用四个字来回答别人的提问了。他开始读一些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探究一些犯罪心理的深层次问题。
为何小偷屡抓不绝?为何很多人被抓了本性不改,走出看守所或劳改农场后继续偷窃?乃至有的人成了屡放屡犯的监狱“常住人口”?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他。
那天天刚放亮,胡雪林接到报警电话:在10路公交车站附近,三个抢劫犯把刀架在踏三轮车师傅的脖子上,威胁车主掏钱……
胡雪林骑自行车赶过去,发现两个持水果刀抢劫的罪犯,非但没有逃跑,而是瘫坐在地上。见到胡雪林,像见到救命恩人似的,有气无力地说:“大哥,我们已经整整三天没吃东西了,腿软得走不动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