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诗雨 复旦附中高二(6)班
闲暇时间最爱推理逻辑类小说,膜拜偶像之一福尔摩斯的完全经历被我一一品析,掩卷后留下的除了赞叹自然还有一些规律的总括。毕竟在犯罪事件中揭露的不仅是罪恶,更是人心。
其中一点,那些密信、情报,那些证据,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在一把烈火中被付之一炬。火苗将最后一截碎片吞噬后,一幕真相,一段过去似乎就此掩埋。
火真是个好东西,能取暖、照明、驱散野兽……最强大的功能是毁灭!为一段新的历史燃烧它的扉页!
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历代帝王热爱建造宫殿。
燕京之旅中毫无悬念地游览了故宫和圆明园。同样是皇家宫殿,却是各异的别样心情。
故宫是明、清两朝的宫殿。9999.5间房,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当我为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甚至是作为寝宫的乾清宫、慈宁宫的壮丽雄伟叹为观止时,未曾想见过那座“天下第一宫”阿房宫的存在。故宫占地0.73平方公里,而秦始皇的野心竟是88平方公里!简直难以想象。在一大片形似神似的公寓群中,我不懂得那种奢华。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极尽一切铺陈描绘之能事向我们渲染出一派富丽堂皇。不,那种雄浑甚至不是一个“富丽堂皇”能够修饰的。用这个句子来描述最巧妙:这是令人窒息的雄作啊!
古有童谣道:阿房,阿房,灭始皇。既然“楚留三户能灭秦”,别国也许亦是如此。阿房宫的建造是一剂催化物,让我联想起长城和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它们同样不可思议。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寥寥数语描述阿房宫的毁灭,貌似突兀,在我看来却正是杜牧的别具匠心。《史记·项羽本纪》中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座宫殿若要按原计划建成,其中的人力物力投入简直难以估量,然而仅仅是一把普普通通的火,便可将它彻底毁灭。
烧!烧!烧!我曾为这种做法感到憎恶和不解。这栋宫殿本可以世世代代享用,为何只因一个暴君而成为他的陪葬?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历代帝王热爱的不仅是建造宫殿,更是焚烧前代的宫殿。改朝换代,这个习惯简直像是一种畸形的奇葩源远流长。
在令人不禁扼腕叹息的事实面前,似乎亦可以循出当年那把火的心情:在暴政、横征、酷刑的压迫下,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仇恨歇斯底里般地爆发。那是一种泄愤!一种开辟新王朝的豪情!
在圆明园中信步,那里本是一片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皇家园林,现在却只剩以大水法为首的残骸零星地散落在地面。突然想起几年前处于风头浪尖的兽首事件。当国人用天价将其拍卖下来时我感到不置可否,曾几何时,这只是一只圆明园中并不引人注目的皇家水龙头罢了。建筑的主体在那场无情的侵略之火中被焚毁得面目全非,而当今却开始为一只水龙头而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这是一种爱国情怀。我只投中立票。
总觉得宫殿的倒塌就象征着一个王朝的真正灭亡。
那些统治者们自以为是地认为“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心安理得地将天下的奇珍异宝全部一五一十搬入宫内,攫为己有,从此不再当绝世宝物爱惜。宫殿成为许多现代所谓“文物”的归宿或者是坟墓。秦始皇仿建六国宫殿环绕咸阳宫之举乍看是一种一统天下的气势,仔细想来简直幼稚得可笑。他只是通过对国力的最大损害满足了一时的欲望。他将秦宫排列成天象,用咸阳宫占据紫微星的位置,渴求不切实际的“天人合一”。执拗地觉得,太完美的作品,上帝是不会答应的。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时空感与历史感的交织中,是多少的讽刺与心酸!
一把火,一声声怒吼着的“烧!烧!烧!”喧嚣之后只留一堆灰烬。
太愚昧。他们不懂得,真正的天下在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