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美国书商乔治·惠特曼98岁高龄在巴黎逝世,他经营莎士比亚书店半个多世纪,得到不少报道。当前中外一样,开书店传播文化赚不了多少钱,是个高尚的职业。不过有的纪念文章读着觉得内容有些张冠李戴,混淆轶事与八卦,把文化与娱乐等量齐观。
巴黎前后有两家莎士比亚书店。1919年11月,美国女子西尔维亚·碧奇在左岸杜布特朗路开了莎士比亚书店,专售英语文艺书籍。过了一年多,附近奥德翁路12号有门店出租,西尔维亚立即把店搬了过去,与好友阿德里安娜·莫尼埃开在7号的书友之家书店为邻,相隔一个路面。
这两家书店规模不大,屋子两进两门面,女店主以前都没有经验,但是鉴赏品位高,工作勤奋诚恳,大力宣扬新兴文艺,巴黎仅有不多的先锋派所办和官方图书馆不进的书刊杂志那里都有。书店还附设借阅书库,组织座谈,举办讲座,促进作家与读者交流,出入的常是当前的或未来的大家,如纪德、克洛岱尔、瓦莱里、阿拉贡、乔伊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他们喜欢到这里与读者进行不拘形式的交流,更胜过接到巴黎右岸贵族沙龙的邀请。
20世纪初的巨著《尤利西斯》,在英美两国遭禁后,乔伊斯陷入走投无路的时候,就是莎士比亚书店接下来在1922年出版。隔了七年,《尤利西斯》法语版又在书友之家书店出版。
30年代末,欧洲战云密布,英美侨民纷纷撤离,莎士比亚书店陷入了困境。1941年12月一天,西尔维亚拒绝把乔伊斯《芬妮根守灵夜》一书卖给一名德国军官,遭到威胁,她立即把店里的书搬空,招牌涂上油漆,关上店门,从此没有再开。西尔维亚在战争期间,因是敌国侨民,在巴黎坐过半年牢,放出后蛰居巴黎。1962年,因脑栓赛猝死在奥德翁路的公寓里。
乔治·惠特曼,也是美国人,1951年在塞纳河畔柴爿街开书店,离奥德翁路不远,书店叫米斯特拉尔。
乔治·惠特曼爱旅行、冒险和写作,生活经历丰富。他也爱作秀,自称是美国大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同族亲戚,其实不是。1962年,西尔维亚去世两年,也是莎士比亚诞生四百周年,惠特曼把米斯特拉尔书店改名为莎士比亚书店。也是为了纪念西尔维亚·碧奇。有人认为这是他剽窃名店店号。但是有一位克里夫·哈特说1958年一次集会中他听到西尔维亚宣布同意把店名归乔治·惠特曼使用。这于理于法都有点蹊跷。
法国作家洛尔·缪拉2003年发表《奥德翁小巷》,全书300多页,专门介绍书友之家与莎士比亚书店,称为两次大战之间民间文化使者。只是在一条注中说:“尽管传说很盛,今日的莎士比亚书店与以前的莎士比亚书店毫无渊源关系。店主乔治·惠特曼不是西尔维亚·碧奇的法定继承人、法人和精神接班人。”
后一家书店并没多大名声,只是到了2005年,有两位摄影师贡萨克·比切林和本雅明·苏瑟兰给惠特曼做了一档节目。乔伊斯有一部自传体小说:《一位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他这部短片片名叫《一位书商年老时的写照》。
片末,惠特曼头上着火,急忙泼水扑灭,以这么个搞怪镜头结束。后来又是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把莎士比亚书店的场景拍得很文艺,这也使它又浮上了人们的记忆。有时一句曲调、一段音乐、几幅画面,在影片中一掠而过,却回味无穷。
但是,我想有东西要写的恐怕还是前面那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