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星期广播音乐会的忠实听众(观众)变成“星广会”组织者的。
1982年,我在电台当新闻编辑科科长,台里音乐科的同事希望我们为每期的“星广会”做一个预告宣传。为此,每期都送给我们科两张票子。起初是全科同志轮着去听,后来铁杆观众只剩下我和另一位曾在广播乐团工作过的老编辑吴蕴仪两人。
由此,我迈进了古典音乐的大门。从贝多芬《命运》《英雄》的激情澎湃到柴可夫斯基《悲怆》的深沉凄美,我觉得仿佛有一个全新的人生体验和精神世界。久而久之,我不满足于此,常常去听些歌剧、室内乐乃至爵士乐等。上世纪80年代初起,黄浦区图书馆有一位沈姓馆长,每周在图书馆举办音乐沙龙,我每次都会赶过去,坐在离钢琴只有两三米的位置,静静倾听。
2002年广电实行集团化,我由电台副台长改任广播音乐总监。到任一年多,我就办起来一个专业的经典音乐频率。接着,我又重点考虑如何在这个频率里形成几个有影响的栏目,也就自然而然地考虑,能否恢复“星广会”的现场直播。
说来也巧,因延安路高架工程平移改造,上海音乐厅即将重新启用,时任音乐厅艺术总监刘镇强先生邀请我们前往参观商谈合作,我趁此机会提出了与音乐厅合作恢复“星广会”直播的建议。刘先生是香港人,他并不了解当年的音乐会如何受欢迎,所以并未表态。几天后,也许是咨询了其他知情人的意见,刘总监主动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合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现场直播由于经费问题中断,恢复举办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赞助商,先从银行开始,没想到我们第一个找了招商银行就一拍即合。当时的招行上海分行丁行长也是一个乐迷,他认为支持普及经典音乐符合招行的市场形象定位。连续7年,招商银行每年拿出几百万元赞助星广会。
银行赞助解决了经费这个问题后,上海音乐厅也以优惠场租价格提供了支持。同时,各音乐表演院团收费也比一般市场价格低得多。当然,电台本身也拿出了许多宣传推广资源。总之“几个一点”,社会方方面面出手帮一把,是这个公益性文化品牌持续至今的支撑所在。
音乐会恢复举办后,我提出我们在80年代基础上多一些新东西。一是电视同时转播,在音乐频道撤销后,目前由东方网进行视频直播。二是主持人要改进。我认为对于一场普及性的音乐会来说,主持人很重要。我要求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轻松幽默。我先是让经典音乐频率的所有主持人都试了一遍,还是不满意,于是眼睛向外,最后物色到了“主持人里面最懂音乐,音乐人里面最懂主持”的音乐学院王勇博士。王博士的主持非常符合我十六字要求,七年多来,他的主持愈发醇熟,深受听众观众喜爱。
其间,地处浦东的东方艺术中心的林宏鸣总经理动员我把音乐会搬到他那里去,之后又提议是否在浦东、浦西轮流举办。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后,林总下决心在东艺办起了“市民音乐会”。从此两大公益型普及性音乐会品牌在浦江两岸比翼双飞,成了上海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现在我们上海古典音乐乐迷之多,欣赏水准之高,音乐演出市场之活跃、繁荣,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亚洲也是首屈一指的。看到这一切,我想:三十年来所有为“星广会”付出辛勤努力的人都应该感到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