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市民会发现,最近小区里陆续挂出类似“搞好居委会换届选举,全面推进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之类的标语。原来,3年一次的居委会换届选举,正在展开。
由于各区县时间安排上的不同,本市多数小区刚开始选民登记,也有的小区进入候选人公示或选举居委会组成人员。但无论哪个阶段,选民的参与都最重要。按照我国《居委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可以说,居委会是跟我们日常生活最密切、也最能体现居民意愿的社会组织,是依法实践基层民主自治的平台。这样的选举,我们怎能不关心?
人们印象中,居委会工作人员大多是退休阿姨,这个没错。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近350万,占总人口四分之一。有精力有经验的退休人员投身社区事务,正好发挥余热。
但随着上海社区结构的变化和居民自治需求的提高,更多的“80后”甚至“85后”挑起居委会“当家人”的担子。笔者了解到,相关指导单位提出“注重发挥刚退休的党员干部、基层活动团队负责人的优势,鼓励他们参与选举”和“鼓励属地高校毕业生通过法定程序进入社区居委会队伍”的建议。这一“老”一“少”,今后将成为居委会的主力。
更大的变化,还在于选举方式。《居委会组织法》明确:“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根据居民意见,也可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二至三人选举产生。”为体现更广泛的民意,上海居委会选举倾向于直选。据透露,3年前本市采取直选的居委会超过80%,而这次,将超过90%。
直接选举,可能会使一些部门推荐的人员落选,也可能使出人意料的“黑马”当选。对于这样的情况,相关指导单位早有准备:群众的选择与部门推荐人员一致,最好。如果不一致,尊重群众的选择。一位市领导说:“我们要相信群众的学习能力。他们这次用选票把居委干部选上去,如果发现他不称职,下一次他们会用选票把他选下来。”
这,就是基层民主自治的进步。珍惜您的权利,从投这一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