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晚,为“2012喀什上海文化周”揭幕的主题晚会在新疆喀什噶尔影剧院举行。晚会上,不少节目都是上海和喀什的演员同台合作,台上台下互动热烈。上海演员罗雨在演唱《红旗飘飘》时,台下的观众随着歌声挥舞着进场时发的小红旗,一片旗海甚是壮观。之后罗雨又即兴哼起了一段从维吾尔族老大爷那儿听来的旋律,并现场填新词赞美喀什的小伙,熟悉的旋律引起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维吾尔族小姑娘米尔阿依·麦麦提登台用情景朗诵的方式讲述了上海医生治愈自己先天性心脏病的故事,并与未来的自己对话,虽然小姑娘不是演员,普通话也不标准,但朴素自然的表述其魅力却不亚于专业演员,引起了全场观众的共鸣。 (下转A3版) (上接第1版)
文化周的“四联展”昨天在喀什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包括“上海书展”喀什专场、“我眼中的喀什——上海”摄影展、沪喀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以及“情满天山驭动喀什”汽车展。非遗展区内,江南丝竹演奏的“紫竹调”与最具喀什当地风情的刀郎木卡姆在同一区域内轮番演出;金山农民画、上海剪纸与维吾尔族模戳印花布技艺相邻展出。而摄影展上,一张张照片不仅记录下喀什风土人情,更记录了两地人民的深厚情意,照片中在上海学习的喀什学子与上海老师隔着车窗手和手紧贴、依依不舍……
记者在现场看到,喀什国际会展中心第一个展厅展出的摄影展,展厅中间两根柱子上包满了两地摄影家的作品,这是开展前一天晚上忙到半夜四点才完成的。喀什摄影家协会主席包迪告诉记者,原来这两根柱子上没有照片,因为布展结束后觉得效果不够好所以连夜赶印后包上的。这次展出的作品中除了反映喀什风土人情的一批别具特色的作品之外,还有不少作品是聚焦在上海工作学习的喀什人的。喀什学生与上海老师隔着火车车窗手和手紧贴的照片,就是喀什在上海海洋大学学习的学生结束学业返回故乡时的情景。
记者来到非遗展区,发现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喀什木卡姆歌者与一组上海的江南丝竹演员。木卡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中喀什麦盖提县的刀郎木卡姆是木卡姆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昨天在现场表演的并非专业演员,而是来自麦盖提县的几位能歌善舞的农民,其中艾买尔·玉素因已是刀郎木卡姆的第5代传人,他从6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习。刀郎木卡姆演唱起来粗犷古朴、充满激情,而坐在喀什歌者背后的4位姑娘演奏的江南丝竹则清新悠扬,4位姑娘来自上海财经大学民乐团。现场这两组演员虽然被安排轮流演出,之前也没有过交流合作,但在江南丝竹奏出“紫竹调”时,打手鼓和弹卡龙琴的木卡姆歌者也随着节奏加入演奏,而当木卡姆具有感染力的歌声响起,几位姑娘也随之弹拨起手中的乐器。 (本报喀什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