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富强缺一不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飞速发展震撼了世界。至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4000美元,在经济上提前40年完成了发展目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赵林指出,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同时,中国人在文化方面却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我们的国家富强了,在世界上可以说‘不’了,但我们是谁?我们的文化身份是什么?‘中国特色’又是什么?”他认为,文化身份的迷失造成了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下滑。
“中国发展的实质是富强和文明的双重追求。”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俊指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当提高发展目标中精神文明的比重,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真正繁荣昌盛。
儒家思想批判吸收
“我们的发展道路是现代化而非全盘西化,”赵林认为,我国现代化的目标和西方国家一样,也是为了追求更文明、富裕的生活,但我国和西方世界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是不同的,不可能走上全盘西化之路。因此,中国人应该回首传统文化,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内核。“不仅中国,历史上文明悠久的国家、民族,都不可能全盘西化。”赵林指出,它们在经历了全盘西化的浪潮之后又回归传统,日本人对神道教传统的尊崇、印度人对印度教传统的坚持、伊斯兰世界原教旨主义的兴起、俄罗斯东正教文明的复兴都说明了这一点。他认为,从中国文明发展历史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吸收儒家文化,重塑自己的文化身份,并将其融入现代化发展之路。赵林指出,在英国、德国、美国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基督教从世俗权力中退出,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即“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科学理性和基督教最终“同舟共济”——科学理性让人民在物质世界不断探索、发现,基督教则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精神砥柱。他说:“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儒学与现代化对接,让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找到应有位置。”
追溯历史把握现实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认为,中国近百年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与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是把握现实的出发点。他认为,追溯中国革命及国家建设的历史脉络,可以提炼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整合方案,即“社会共同富裕”。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赞同沟口雄三先生的看法,认为辛亥革命是各省独立造成的旧王朝体制崩溃。而地方的独立自治,究其历史源头,是明清时期形成并不断扩大的乡村共同体。明代帝王“以一己之私为天下之公”,各种名目的盘剥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共同体通过自治谋求共同利益。他们由士绅阶层主导,发展到后期则被诸如“黄世仁”之类的土豪劣绅破坏。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倒土豪劣绅”之后,建立了一个新的乡村共同体,在这个团体中,人们互帮互助以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纲领。邓小平看到了二战以来,西方福利国家存在的活力不足问题,因此,他提出的“共同富裕”,不仅有关经济分配,也强调了人们共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与权利。罗岗指出,应该把中国的改革开放置于历史的脉络之中理解,他认为“社会共同富裕”是最适合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方案。本报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