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9月0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江之刎
金宏达
  金宏达

  曾经有一高考作文题引起人们关注,题曰:“回到原点”。那时我便想到这个人:项羽。他被潮水般的敌军追逼到乌江边,非常诡异的是,乌江亭长居然驾一小船,等候在那里,要渡他过江,再谋发展。此事后来聚讼纷纭,连毛泽东也书写杜牧的诗句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有惋惜,也有批评。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则云:“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寄寓了“项粉”们的无限爱戴与崇敬,然而,世易时移,霸王霸业,而今又安在,何谈肯为之卷土重来?

  严格说来,乌江并不能算是项羽的“原点”。项羽的出生地下相,离此乌江还有两百多里,倘若以此为原点,恐怕要追溯到娘胎方止。他与项梁逐鹿中原,事起湖州,举兵八千,笼统称之为江东子弟是可以的,乌江一带,殆可纳入“大江东”的概念,也就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他又“回到原点”。在此原点,当年他披坚执锐,锋不可当,八千人马不为多,却也一呼百应,豪气干云;而今他身边人骑无几,疲惫不堪,身后则士饱马腾,喊杀声一片,成了真正的末途穷寇,眼前大江一道,浪涛滚滚,恰似天意呈示一般,乌江亭长驾船出现,将一道选择题掷过来:生还是死?A还是B?

  项羽一生,昧于决断处甚多,比如史上最凶险的宴会鸿门宴,坑杀二十万秦之降卒等等,虽然他一度称霸,帝业在望,却终于四面楚歌,一败涂地,令人扼腕。而他直到最后,也未有一番清醒的反省,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放言:“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一点,特别令太史公不满,大批其“岂不谬哉”。有西哲说得好:“你的命运就是你的意见的结果。”道什么“天亡我也”,让老天去背黑锅!试想,倘若鸿门宴上,他能听范增的意见,让项庄实施对刘邦的“斩首行动”,倘若他占领咸阳,雄踞关中,而后各个击破,一统天下,而不是大局未定,就想衣锦还乡,分封诸侯,养虎遗患,倘若再复倘若……秦亡后的历史岂不是就要改写了么?

  然而,这一刻,在乌江亭长救生的小船跟前,他却做了一个明白的了断:选择B,选择死!他把心爱的乌锥托付给了亭长,把自己的头颅“赐予”了“故人”,把一生的句号划在了战场。我们替项羽想想,他这等狼狈样子回去,真是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还有,如今大势已去,孤家寡人一个,他还能有当年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卷土重来么?人固有一死,如项羽者,当然还是这样死得磊落豪壮,有声有色!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势”,“乘势而起”是一种“势”,“势如破竹”是一种“势”,“形格势禁”是一种“势”,“大势已去”也是一种“势”,人的一生事业,何往而不在“势”中!还是王安石说得对,“中原一败势难回”,不管项羽当时意识到多深的程度,他的放弃终是明智的。从垓下突围出来,他不是还有八百多部属跟从么?渡过淮河,不是也还有一百多人在左右么?最后只剩下二十八人,早先那些人呢?是全都浴血拼杀,英勇阵亡了么?还是许多人见势不妙,脚底抹油,开了小差,甚或缴械投降了呢?“以势相交者,势尽交绝”,当其乘势而起,乃至势不可挡之时,趋势、附势、仗势者众,于是如火如荼,如日中天,而一旦势减、势弱、势衰,则必定纷纷叛离、逃亡、反戈,所谓“兵败如山倒”是也。这在当事人,或者是不讲义气,而自另一角度言,也未尝不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照乌江亭长所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此言可信吗?以项羽单枪匹马归去(真正是单枪匹马!),众数十万人就能俯首帖耳,鞍前马后追随他,为他效死吗?汉王以高额悬赏买他的头颅,就无人心动,继而行动吗?

  时隔两千多年后,另一个“霸王”型人物,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也来到了他命运的“乌江”之前。据报道,巴格达陷落之日,他也曾奋力驱车,到处督战,但是已经没有什么人再听他的,他只得站在警卫已作鸟兽散的总统府前凄凉哀叹:“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此后,就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首选之地,自然是他的“原点”,他的故乡提克里特。然而,八个月后,美军还是在一个地洞里抓捕了他。电视传送的当时画面令人印象深刻,也充满了历史荒诞感。老萨远比西楚霸王阔绰,他手里有大把的美元可以付给乡人,然而,这也未能阻止遭到背叛和出卖。最终他的生命是在敌手的绞架上结束的。

  太史公描叙项羽乌江之刎,真是浓墨重彩,不遗余力,曾被人称为是一场“超级巨星”秀。别的都不去说它了,这里又要再提一提那个诡异的乌江亭长,他的身份是确定的,项羽认识他,然而,他究竟是一个何等高人,能预知项羽于慌不择路之际必定逃窜至此,而先备下一条小船等待,对此太史公已经不遑酌量,无论如何,这个人物此时此地出现都是必须的,生还是死,端由他放出最宏大的声效,一场英雄悲剧至此方骤至最高潮。项羽短短一生,任是有多少战绩,有多少缺陷,都已不重要,而唯此一刎,为他赢得人杰鬼雄的英名,让人另眼相看至今。太史公何以如此用笔,读过他的《报任安书》的人或都知道,身受奇耻大辱腐刑的他,之所以未能痛快引决,实在是有不得已,不去做不等于不向往,以极壮烈豪迈之场景,寄极沉痛委曲之思想,可能真是其精髓所在。

  普天之下的人,无论贤与不肖,都会被命运之神追逼到他或她的“乌江”边上,缅怀项羽的乌江之刎,并非提倡盲目轻生,人若明于生死去就,俗世的“子女玉帛”之想,或者便不会那样太沉重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9版: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基金专版
   第B02版: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成长的姿态
乌江之刎
生命的色彩
虫声
雷阵雨有感
云南行
坝口春晓
大城小事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乌江之刎 2012-09-03 2 2012年09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