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卷本的《欧阳文彬文集》与读者见面了。作为主要参与的编者,我展阅之余,感想亦油然而生。欧阳前辈生于一九二O年,已届九二高龄。如此健在的老作家、老编辑,时下屈指可数。几年前,她找我商量,想把历年所写文章汇编成集。我当然很赞同她的想法,并自告奋勇做她的助手。欧阳因白内障眼疾,双目几近失明,依赖大倍率放大镜,才能勉强看字。协助她编好文集,于我来说责无旁贷。
说干就干。我从前年开始,第一步将欧阳先后出版的十多本专集悉数搜齐。第二步是将她在各年代发表在各家报刊上,且尚未编入集子的零篇散章,大海捞针般一一找寻拢来。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欧阳竟写了那么多的文章,总字数在一百五十万字以上。这里还不包括已经找不到的佚文,如图书馆遍查不得的早期湖南出版的《观察日报》。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欧阳最初写作投稿的园地,就是这份报纸的文艺副刊。那时抗战烽火骤起,刚跨出校门踏上社会的年轻欧阳,一腔热血,走在抗日救亡队伍的前列,用文字倾吐爱国激情。偶然的机遇,她考入新知书店,开始从事进步文化事业,后转到开明书店,参与编辑《中学生》杂志。此后,一直到离休,她的一生就没有离开过编辑岗位。
这样说来,欧阳是一位典型的业余作家。在“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工作之余,她见缝插针,写作不辍,春蚕吐丝那样为读者奉献出一篇篇佳作美文。因为,那个年代,她的引路人叶圣陶、夏丏尊、张天翼等,都是学识渊博,且坚持业余写作的编辑大家。
我将欧阳的文章,按内容与体裁分类,编为小说两卷,评论、散文、杂俎各一卷,并编写出总目录。考虑到每卷体例及字数的均衡,最后不得不删减三十余万字,留下约一百二十万字,亦已属皇皇大著,凝聚着老作家一生的心血。文集中不少回忆文坛前辈的忆人怀旧文章,是难得的文学史料,弥足珍贵。
在编辑《欧阳文彬文集》前后,我曾参与编过《七人集》,也为日记史学家陈左高编过《文苑人物丛谈》,为老作家罗洪编辑了《百岁不老》作品精选集等。文友问我,这是“义务劳动”吗?我坦然一笑。其实心里很清楚,我所得到的收益与回报,岂可以钱的多少来衡量。我不但学到了文化老人淡泊名利、真诚正直的人品,而且耳濡目染,亲炙他(她)们如何做编辑,如何研究学问的言行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