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标再翻新篇
国庆期间门票数量有限制,能够成功预约到门票的幸运参观者早早来到检票口。早上8时15分,记者在中华艺术宫入场口看到,已经有约300位市民等候开馆。等候人群中多为上海参观者,他们是2000名预约到门票的幸运儿。排在队伍最前方的陈歧先生带来了全套摄影装备,他说机会太难得,7时就从徐汇区赶来,订票时还特地找了速度快些的宽带。排在队伍第二的郑健强先生有浓厚的世博情结,他昨天来此踩馆,发现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出口距离预检口只有一步之遥,今天凌晨,他搭乘5时30分的8号线头班地铁来此。
不少艺术爱好者空出长假的黄金时间,推拒了不少亲友的邀约,为的就是能够成为中华艺术宫的第一批观众。不过,门票太过紧张,往往前来的只有1位幸运儿,不能和家人共享开幕大展,成了比较遗憾的事情。
9时开馆时间一到,工作人员开始放行安检,绿色通道坐在轮椅上的徐增康先生成了首位过安检的参观者,据悉,残疾观众、70岁以上老人、抱小孩者和孕妇等特殊人群都能享受绿色通道。几万份中华艺术宫开馆试展导览图和海上生明月特刊已经安放在展览大厅,保证每位参观者人手一份。
83路、177路、1030路等中华艺术宫附近的27条公交线路也已经投入运营,将参观观众接驳到中华艺术宫入场口。洪山路原世博1号停车场、雪野二路原世博3号停车场为参观者提供近700个泊车位,记者看到,停车场的容量还绰绰有余。
周到服务观展舒适
展厅内的参观氛围显得宁静、闲适、优雅。观众纷纷表示“非常舒服”。在《群仙祝寿图》展厅,来自湖北武汉的旅游者汤蔓琳女士和胡童生先生表示,国庆长假去各个旅游景点都是人山人海,他们也做好了思想准备,没想到,今天开馆首日参观现场有条不紊,没有拥挤喧闹的情景,各项服务工作更是井然有序。
中华艺术宫诸多细节的悉心布置给偌大的展厅增添了人情味,轮椅、童车、急救室等服务也准备就绪。80位上岗的志愿者在馆内各个角落为参观者提供世博会级别的高水平引导、问询、救助和导览服务。
参观者还能在入场处租借音频导览器,像国际上的大型博物馆一样,重点展品下面都有编码,只要输入编码就能听到讲解词。此外,不租借导览器的观众也能详细了解展品的来龙去脉,部分展品标记二维码,用智能手机拍摄后便能获得导览。
临近中午时分,45米层回廊空间、41米层的咖啡餐馆少有空位,丰富多样的餐饮只卖亲民价,一杯咖啡加上一份西点只要40来元。参观者端着美食,观浦江美景,非常地惬意。
希望电梯开得慢点
贺天健、林风眠、滑田友、关良、谢稚柳、程十发、吴冠中七位大师的名家陈列馆作品在0米层迎客,七位名家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丰功伟绩。大师作品集中展出,带给参观者无尽的享受和感动。
镇馆之宝《群仙祝寿图》放在了12楼的4号展厅,观众需要排长队入内,展厅等候区是红白两色《群仙祝寿图》大型屏风,随扶栏曲折而上,暗室才是“真身”所在。参观方式也很特别,参观者需站在传输电梯上,从画作面前移动而过。有参观者掐表,看完全画只有35秒,希望在空闲的时候,电梯开得慢点。有位观众为了好好欣赏这幅名作,重复排了3次队。
无论是12楼和10楼展厅的万众瞩目的大展“海上生明月”,还是8楼由伦勃朗、弗米尔、罗丹领衔的特展“来自世界的祝贺”,直至1楼的名家陈列馆、锦绣中华、历史文脉等等展览,欣赏艺术、渴望艺术的观展者跨越时空、地域、生死,与美进行了心灵对话。
在41米层《海上生明月》的展览大厅旁,蓝贝壳幼儿园大班小朋友捏泥人的美术亲子活动在此开展。志愿者们辅导小朋友,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在中华艺术宫内,艺术书店、剧场、美术图书馆和儿童美术馆、互动区都在今天同时开放。记者在9月30日预展时大致计算,走马观花地看完整个展览馆,也需要4小时。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林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