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赢得了首都文艺界的一片赞誉
唱腔设计是戏曲创作中的重要一环,过去主要是由演员个人完成的,演员根据自己的想法演唱,琴师跟着拉,经过几次摸索,唱法比较成熟之后,再由作曲记谱固定下来。后来,越剧院先对部分重点剧目“定腔定谱”,其余剧目仍沿用过去的方法,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越剧院的演出剧目全面实行“定腔定谱”,首先由作曲勾勒出整个戏音乐、角色唱腔的框架,比如这段唱腔建议用“尺调慢板”,这段用“弦下调”,并且设计全剧的伴奏、幕后合唱等。演员在作曲草拟的音乐框架中,自己思考并设计人物唱腔,然后在琴师的伴奏下试唱,在试唱中,作曲会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比如“这里最好用个高音,强调一下”,“这里是不是加一个装饰性的小腔?”琴师也一起参与意见,通过反复试唱比较,大家决定最好的一个版本,由作曲记谱固定下来。《红楼梦》也是在这样的唱腔设计程序下完成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程序,通过作曲、演员和琴师共同合作,既体现了演员的个性风格以及对剧情角色的理解,也吸收了作曲等音乐素养较高的专业人员的意见。
经典作品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红楼梦》也有有一个逐步修改提高的过程。每场演出,编导都分散坐在剧场里和观众一起看戏,倾听他们的反应,把演出中的问题记录下来,散场后,导演召集全体演职人员开讲评会。比如舞台监督提出,今晚的演出超时七分钟,是什么原因?讨论下来,延时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换景慢了几分钟,追根溯源,是吊布景的机器出了故障,景片被卡住了,于是舞美队当晚派人修理。另一个原因是琴师指出某位演员的演唱节奏慢了几拍,第二天演出便及时调整。演员也会提出表演上的疑问,比如这一段我认为如何处理效果会更好等等。最后,导演对当天演出作总结,哪些地方有进步,哪些地方的表演感情不够。别小看了这样的讲评制度,它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艺术
监督机制,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我们的演出每天都在进步。
《红楼梦》演出后,赢得了首都文艺界的一片赞誉,梅兰芳先生看了之后连说不错,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宴请文艺界人士,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迟到,大家要他罚酒三杯。夏衍解释说,因为要《红楼梦》戏票的人太多,他应接不暇只好躲了起来。
周总理和邓大姐也来观看了演出,并和全体演职人员交流。我们提出该剧的演出时间比较长,怕观众吃不消,但对如何压缩,心里又没有底。总理说:“那么厚的一本书,你们三小时演完,我看已经很精练了,再怎么压缩呢?”总理半开玩笑地说:“大家都知道我喜欢越剧,假使没有好戏,人家都会点到我头上来,说我偏爱你们。现在一看,你们的《红楼梦》、《追鱼》真的都站住了。”
总理看戏很仔细,“台上的戏是艺术”,他指指字幕,对胡野檎说:“这布片上打的字也是艺术。你们有没有把字幕也看成艺术呢?你看,字写得不工整,有些地方还有墨汁,不干净。看了梅先生演的《穆桂英挂帅》了吧?他们的字幕就写得很好。”演出中,有的演员念白讲得比较快,总理说:“有些说白讲得太快了,像生活中跟熟悉的人讲话一样,听不清。”邓大姐插话:“演员戏越演越熟,说白也就越讲越快。可是对观众来说,每个字每句话都是陌生的,都要听清楚。一个字一句话没有听清,心里就发急,就会不痛快。”总理说:“演员在台上,既要进入角色,又要时刻为观众着想,这是演员应该掌握的本领。这是技巧问题,也是苦练问题啊。”
对于演出,总理提了两点意见,一是宝钗结婚时的凤冠太寒酸。我们戏里原本用的是红丝绒凤冠,总理说,薛家是四大家族之一,书中形容“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怎么连一个像样的凤冠都不买?总理开玩笑说:“如果越剧院没有钱给宝姑娘买,我来替你们出。”另一个意见是,当林黛玉临终时喜乐奏起,总理说:“林黛玉死了,怎么连个哀乐都不给?你们或许是为了表现贾宝玉娶亲时的效果,但这里应当先把观众的内心要求体现出来,然后再用喜乐作对比,否则观众的心情转不过来。”当天夜里,作曲顾振遐就把音乐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