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看到黄山风光摄影的代表作品——袁廉民那幅表现北海日出晨雾的《蒸蒸日上》时,我便被黄山之美深深地震撼了。于是我也背起相机,跑到了那座梦幻般的山上,但拍回的照片却并不理想。后来渐渐明白,拍大自然的美景,除了需要合适的季节、天气、时间外,还必须拥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一双善于发现和捕捉的眼睛。
面对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有人兴趣寡淡,只能说明他缺乏这方面的审美眼光,还不会欣赏。再以黄山来说,袁廉民到过那里后,一辈子便离不开它了,一年四季都往那里跑,即便是在当年严冬封山的日子里,也冒着危险钻进雪盖冰覆的大山。他有一双过人的慧眼,在黄山的风景里发现了无穷无尽的美。
人生在世,更离不开一双会看人、看世界的眼睛。随着阅历的增长,盲目的自以为是渐渐淡去,开始知道一点天高地厚,能够看到一些别人的长处,掂量出自个儿有几斤几两,这也算是有所长进了吧。至于到了能够真心实意地欣赏别人时,那已是步入比较高的人生境界了,懂得欣赏的眼睛,绝非轻易能够修炼成的。人总是生活在集体中间,有意思的是,相互不服气、攀比的情况,往往会发生在比较能干、出挑的同事之间,叫做“一山难容二虎”。其实,只要你具备了一双欣赏他人的眼睛,就能看到对方的许多长处和优点,就容易发自内心地敬重对方了。
鄙人有幸遇到或结识过一些新闻、文化界的长辈、行家或才华横溢的朋友,他们中许多给我的印象,就是谦逊,不以名人专家自居。他们甚至会默默关注一个晚辈、习文者的稚嫩文字,经常给予中肯的评价或鼓励。老实说,像笔者这样道行不深,才学疏浅的角色,如果没有成功者的热情关注和编辑知音的错爱,是很难有长进的。与他们交往,你会忘记了他们的成就、名气甚至年龄,你只会感觉到他们是你普通的朋友。真正的高手不摆居高临下的姿式,更没有君临天下的威势,他们的眼睛习惯于平视。智慧与卓越,正孕育在谦和含蓄之中。
一个人无可救药的毛病,是目空一切。轻率的否定和低估,并不能使自己变得比别人高明,倒是暴露了自己的无知与浅薄。自命不凡,眼中无物,对人对事摇头成习的人,活着必然无趣、无乐、无味、无友。
幸福快乐就是善发现,能欣赏,会体验,这离不开一双敏感、感悟的慧眼。慧眼是慧于心而明于目。是内涵的外延,学养的折射。知不足才能聚内涵,常吸收方可积学养。视野开阔,大千万象兼收并蓄;聚焦入微,世间奥妙细研深究。追求一双慧眼,就是培养能耐,锤炼功夫。付出必有收获,智者其乐无穷。